搜索新闻

电子书为何只见电子不见书 委员:整合资源共建平台

来源:东方网 更新日期:2011-01-21 作者:范昕

    2010年中国的电子阅读器规模占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的电子书却是“只见电子不见书”,终端与内容脱节,产业链陷入僵局。

    尽管上海的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和易狄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硬件+内容”的营运模式,但在产业化推广、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始终面临一定的困难。“两会”期间,上海市工商联在一份联名提案中集思广益,为化解电子书产业断层的种种尴尬献计献策,整合资源的思路贯穿始终。

    尴尬一:只抓终端,不建平台

    一窝蜂投资开发手持阅读器,只抓终端,不建平台。汉王科技推出阅读器后,易博士、方正紧紧跟随,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手持阅读器有40余种款式。国内许多内容制造方与终端生产商犹如隔着楚河汉界,直接导致电子书原创内容不足,而制造方资源利用率也偏低。

    委员建议:建立与终端阅读器相配套的内容平台,内容出版单位发挥内容资源优势,与作者、电子书生产商结成电子书生产机制。其中,公共图书资源可以先行。在美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馆藏资源丰富的本市市区两级图书馆也可以加以效仿,提高数字资源利用效率。依托市场化机制加快推动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PPP的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企业合作模式),合力建设立足于上海、辐射长三角的以电子书为基础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此外,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市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单位将现有的内容资源优先提供给本市的电子书生产企业,扩大电子书的内容供给来源,也可加快培育全社会的数字阅读习惯和氛围。

    尴尬二:标准不一,平台缺失

    各数字出版商在竞争中先后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技术标准,市场上充斥着电子文本的格式之争、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之争,以及互补兼容的阅读器与各种终端之争,不利于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内容的整合。

    委员建议:上海可以依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支持(资助)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在格式相容性以及数字内容版权管理等方面加快制定统一标准,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研究开发,积极鼓励相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大力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尴尬三:市场混战,品牌匮乏

    在电子书资源本就有限的情况下,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或公益性事业机构能够像亚马逊那样强势,具备强大的整合电子书资源的能力,平台的构筑者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号召力和公信力。

    委员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推动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示范性的电子书产业项目。比如:将新华e店等数字出版项目列入上海市“十二五”数字出版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提前布局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将电子书生产企业纳入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点支持领域;支持本市电子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优势产品,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社会认知度广、市场占有率高的电子书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