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祸:保守、僵化、迟钝……日企败落于自身
无论是地震、洪水、欧债危机,还是竞争对手的强势挑战,这些都是外力因素。归根结底,日企大衰退还是因为自身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年来,日系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一次不过是集中表现出来而已。造成日企衰败的内因有很多,主要点在于海外市场的本土化不够,企业文化僵硬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有技术但不够贴近消费者。
本土化不够——未接“地气”
去(2011)年2月,白楠离开了她工作了4年的东家,一家大型日本数码印刷企业的在华子公司。
白楠从事的市场营销工作,公司很注重人才培训,还提供海外进修的机会,这些年她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不过白楠也很郁闷,因为升职空间很小,“中上层公司管理者大部分都是日本人,他们总是喜欢从日本总部派人员过来,我们往上走比较难。”正是因为感觉遭遇到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所以白楠选择了离开。
日本企业近年来确实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策略,日本企业管理结构缺乏多元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做得不够。与欧美跨国企业相比,日本跨国企业具有明显的“母国中心主义”色彩,高管成员几乎清一色是日本人。因此,在重大决策特别是全球战略方面,企业缺乏多元化经验和见解,僵硬化的管理体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桎梏。
“日本企业非常看重海外市场,但是本土化做得不够,导致他们在海外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业内专家罗先生说道。每一个国家存在文化差异,适用于本国的人才管理策略不一定适用于海外。跨国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必须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不同的管理技巧以及不同的人才激励机制。
本土化不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日系手机的大溃败。中国市场广阔、潜力巨大,韩系手机、欧美手机都可以活得相当滋润,日本企业却只有败走麦城。自上世纪末开始,NEC、松下、京瓷等已开始活跃于中国市场,但推出机型大都参照本土设计,采用宽大厚实的造型,功能先进,售价高昂,所以一直在销量上难以突破。“而且,手机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设计更新快速,日系企业从申报到日本总部审批,需要几个月时间,等新机推出来,市场早就变了样”,罗先生认为。
未衔接好消费者——缺人气
日本电子产品曾深受中国消费者的追捧,但是现在却不尽然,虽然日本电子产品仍带给外界不错的印象,技术好、质量好,但是不能十分切合消费者的口味。
日本东京市区的东北部,有条着名的电子街——秋叶原,“五六年前,想在这里找到国外厂商生产的产品,可谓难上加难。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不仅iPad、iPhone,就是中国产的笔记本电脑这里也随处可见。”一位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在网上说道。在以前,半数以上的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本国企业生产的电子产品,但是现在这种习惯逐渐被消费者所摒弃。
索尼一直都是日本消费电子业的领军企业,曾开发出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晶体管收音机、Walkman随身听等划时代的产品,拥有大批拥趸。然而近几年索尼却没有一款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新产品问世,就平板电脑而言,索尼直到2011年4月才推出这种设备,比苹果公司发布iPad晚了一年多,并且直到当年10月才正式推向市场。
尽管索尼声称此款产品“真正代表了索尼提供的最高品质”,但市场反响并不好。“如果要比较电脑的性能,日本品牌也许还能占上风,但是没有软件支持的商品就好比是个空壳,得不到消费者的欢迎。”罗先生表示。
4月即将上任的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明确表示,昔日在制造方面的成就必须由销售美妙绝伦的“用户体验”取代。很明显,索尼现在开始学习苹果,但这并非易事。
坚守“过时”产品线——顽固
再如松下,预计2011年净亏损高达100亿美元,这是该公司以及日本制造业企业史上最严重的年度亏损。松下没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消费市场反应迟缓,尤其是在彩电市场。松下一意孤行地固守等离子战略,但是等离子电视在与液晶电视的交战中早已落得下风,更多的消费者青睐的是液晶电视。
以2010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为例,液晶销量超过3400万台,等离子只有161万台。但是松下仍不“回头”,直到去年4月,松下才明确表示必须调整产品策略,成为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大厂,但是此时市场也趋于饱和。
松下在智能手机领域同样反应迟钝,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将手中的功能机丢弃,选择使用智能机,但是松下低估了这块市场的发展潜力,直到去年才推出其首款智能手机。如此慢的市场反应速度,让不少业界人士觉得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