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王先生于2006年10月25日购买某品牌42寸等离子电视机一台,2008年11月下旬发现屏幕中间出现宽约一寸的垂直黑道。王先生2008年12月2日将电视送到售后维修中心修理。经检查,售后维修中心告知王先生需要换屏,换屏费11000元左右。王先生觉得这简直是“天价”,因为目前市场上同类型电视价格仅8000元左右。
这家电不是古董,咋现在维修一下比买台新的还要贵得多得多了,若是这样,还不如将电视仍了算了,重新再买一台,可原来的彩电还有利用价值,就这么扔了同样让人有点舍不得了。
在网上有一则很经典的笑话故事:有天,一个老板店里来个了朋友,朋友看见其出售的电器很便宜,便发出感慨:东西这么便宜,你能赚钱吗?老板答道:确实赚不了多少。朋友很是惊讶:那你这个店如何维系?老板小声说道:靠维修来赚。
故事就是故事,人们在一笑之余也不会太在意,而如今现实生活中确真有了这样的事,“买得起修不起”是人们对一些新潮家电的真切感受。一旦坏了,不修的话觉得可惜;可去修理,几趟下来的开销没准可以买台新的了,真让人犯愁。问题究竟出在哪?现在的电器价格确实比过去便宜多了,一路下滑,商家的利润空间在缩小,于是迫切渴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维修这快的水分就大得很。要是有关方面对此等新潮产品无明确规定,那厂家就可大摇大摆的自定规则,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当然会将将保修期限大大缩短,维修、配件价格定得离谱。商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定下这样的荒唐规定也就不足为奇了。只苦了消费者,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此等新潮产品现在是越来越多,而其中不少都未列入三包范围或规定较为模糊,全靠商家自行叫价,这对消费者无疑是很不公平的。而面对消费者的酸楚,指望厂家自省,主动增加售后服务负担实在不现实。对此,有关方面应积极行动,相关规章制度理应“与时俱进”,不给商家打擦边球的机会,这样才会避免出现买得起却修不起此等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