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16个国家的500余台类人型机器人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展开竞赛,涵盖足球、短跑、医药分拣、清洁等多个项目。虽然机器人选手们展示了最新的技术突破,但在奔跑中摔倒、对抗中失衡乃至足球比赛中意外坍塌的画面仍屡屡出现。这些细节表明,即便是在全球最高规格的竞赛舞台上,当前机器人在稳定性、泛化能力与复杂场景应对方面依然存在明显不足。正因如此,如何通过系统化与场景化探索,推动具身智能真正走向产业化,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数字化浪潮和智能化转型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和未来方向,具身智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它不仅承载着连接虚拟与现实的使命,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引发国际广泛关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从政策支持到资本投入,一批创新型企业正加速崛起,展示出中国硬科技的澎湃力量。在这股潮流中,总部位于杭州的原力无限,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场景探索,正在成为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代表性企业。
行业趋势:具身智能进入商业化加速期
过去十年,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如今逐步迈入具身智能阶段。所谓具身智能,是赋予人工智能系统感知、行动与交互的能力,让其不仅能“算得快”,更能“动得好、理解深”。
然而,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具身智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AI主要处理数字信息,而具身智能需要在复杂的物理环境中实时决策和执行,这对算法、硬件和系统安全性都提出了极高要求。业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正成为继大模型之后的AI产业新风口,能够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具身智能企业,将在未来十年竞争中占据先机。
国际权威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AI机器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具身智能相关应用的市场占比有望超过30%,成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指出,具身智能将在未来十年深刻影响交通、医疗、零售、教育、制造等行业,改变数亿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在中国,随着“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具身智能正加快落地步伐。无论是在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还是在商场、园区、交通枢纽等场景,智能机器人已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走近社会运行的“新助手”。
原力无限:代表性中国AI企业的产业化探索
在这一背景下,成立仅两年的原力无限,已用一系列成果证明了在具身智能产业化方面的探索实力。
短短时间内,公司接连获得BEYOND BEST CHOICE AWARDS、“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创新产品奖”“中国机器人产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奖”“最佳具身智能奖”等多项行业荣誉。2024年,原力无限的创新产品被评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突破,受到业界和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更为瞩目的是,在工信部“人工智能+ Top 50”案例评选中,原力无限凭借智慧城市应用成果成功入选,成为全国“AI+产业”融合的代表企业。2025年,公司又在央视《赢在AI+》节目中,从近千家参赛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十强,被誉为“2025中国AI创业十骏”。
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系列奖项与荣誉不仅是对单一产品的认可,更是对原力无限整体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高度肯定。
技术驱动与团队实力:科学家型企业家的产业化思考
如果说成绩是外在呈现,那么背后的技术积累与团队实力则是原力无限的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路线方面,原力无限提出“一脑多身多场景”的战略架构:以大脑级VLA(Vision-Language-Action)智能模型为核心,赋能多具身形态机器人,实现跨场景协同与自我学习。
在技术实现上,原力无限抓住了具身智能的两个关键突破口——四目视觉系统与高精度机械臂。通过多维度视觉感知与高自由度操作的结合,企业成功突破行业长期存在的感知与交互难题。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环境理解力和操作稳定性,也让“机器行动的可靠性”从实验室真正走向现实。
团队层面,原力无限汇聚了一支学术背景深厚、产业化经验丰富的“产研天团”。成员曾在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及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要职,既懂技术前沿,也懂市场需求,更懂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改变社会的产品与服务。
团队领军人物白惠源展现了“科学家型企业家”的特质。她曾任阿里巴巴副总裁,主导过从零到百亿、千亿规模的业务拓展,拥有丰富的战略落地与组织变革经验。近年来,她相继获得“2025浙江省青年科学企业家”“《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影响力人物”“年度中国科技行业最佳CEO”等荣誉,并担任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委员、IEEE Member。
在浙江大学EMBA开学典礼上,她分享了对AI产业的洞察:“AI行业已悄然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比的是技术能力,下半场比的,则是场景穿透力和产业落地力。”在亚布力论坛上,她还指出:“未来的AI,不是一台机器的智能,而是一整座城市的协同智能。”她的观点被业内广泛引用。正是这种远见与坚毅,使原力无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突破,走在行业前列。
产学研协同与技术护城河建设
原力无限还在产研体系和技术积累上建立了坚实的护城河。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在南湖达摩院设立X-Lab创新实验室,形成“高校基础研究+企业产业化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及新能源领域获批35项以上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另有30余项专利正在申请,规划储备超过100项。这一系统性的知识产权布局,不仅体现了技术积累深度,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具身智能竞争中构建了重要壁垒。
原力无限的研发团队硕博比例高达70%,成员毕业于清华、浙大、北航、哈工大、斯坦福等顶尖学府,并曾在阿里巴巴、华为、百度、腾讯等科技巨头担任重要职务。这一人才结构和创新氛围,为企业持续推进原创突破和场景落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场景驱动的商业化路径探索
在产业落地方面,原力无限坚持“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路径。与不少仍停留在技术展示阶段的企业不同,原力无限自成立之初就将商业化落地作为核心目标。
目前,其明星产品FORCE系列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已在商场、园区、交通枢纽等近百个场景落地,服务于千家万户。它们不仅解决了“找桩难、充电不便”等痛点,还能与巡检、安防、能源管理等应用协同,构建多场景互补的智能生态。业内认为,FORCE系列不仅是单一产品的成功,更是全球范围内首批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的重量级具身智能产品之一。
具身智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一台机器人,而在于“脑—身—场景”的系统化演进。原力无限的路径正体现了这一趋势:从大脑驱动,到多具身协作,再到多场景融合,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技术为底座、以应用为牵引、以生态为目标的发展路线。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探索“从0到1,再从1到N”的缩影。
国家战略呼应:硬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转化,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具身智能作为AI发展的重要方向,承载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使命。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掌握具身智能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对于维护科技安全、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原力无限等企业的发展实践,契合了国家战略导向。无论是原创技术突破,还是在场景中的成功应用,都表明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掌握具身智能领域的话语权,为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贡献力量。
未来展望:具身智能的中国方案
放眼未来,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医疗,从教育陪伴到养老服务,从城市治理到灾害救援,智能机器人将以全新形态深度参与社会运行。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正迎来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随着5G、边缘计算、新材料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商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算力提升、算法优化以及场景拓展,具身智能的价值将逐步释放。未来十年,这一领域有望成为全球科技与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原力无限等中国企业在这一进程中的探索,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是中国硬科技走向世界的重要实践。通过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中国有望在具身智能赛道中形成独特的“中国方案”,为全球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看五年、想三年、踏实干一年。”这是许多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理念,也代表了在复杂环境中稳健前行的战略定力。相信在政策支持、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应用场景等优势推动下,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