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建设正沿着“2+8+N”的行业路径稳步推进,教育作为信息化重点行业之一,肩负着特殊使命。按照国资委相关部署,2027 年前需实现终端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全产业链 100% 国产化改造,这不仅是技术替代的硬性任务,更是通过全民教育,筑牢国家信息安全屏障、培育自主创新生态的战略举措。
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的教学习惯固化、教学应用兼容不足、招标模式混乱等问题,成为了阻挡“信创之风”吹进校园的高墙。近期,海南省《中小学校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建设项目》招标便暴露出教育信创推进中的典型乱象。作为年内教育行业的大额招标项目,其本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却出现了违背信创初衷的事情。
据参与招标人士透露,发标单位在首次招标文件中明确只采购搭载国外 Intel/AMD 芯片的设备。二次招标补充了ARM、C86、龙架构等国产技术路线的需求,但有些路线可以采用虚拟机运行教学应用,有的则不被允许。
结合首次招标导向,我们不难预测虽然进行了二次招标明确了信创需求,但最终Windows系统还是进入了信创的关键领域,这种结果难以达成通过信创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目的。
不可否认,国产软硬件当前确实面临适配困难、无开源驱动、部分性能不足等困难,但也折射出了采购方缺乏责任意识、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心态。信创要实现 “真替真用”,必须推动用户习惯培育与产业生态建设同频共振。唯有用户主动适应、厂商聚力攻关,才能让信创不是一项“应付式”的任务,推动产业形成“使用—反馈—迭代—创新”的正向循环。
海南省教育信创二次招标中,将所有国产芯片打包在同一标的中进行集中评分,是采购者未找到具有规范性、可持续性的“专业采购模式”的写照。
教育信创起步较晚,但并非无经验可循。党政信创作为起步最早、规模最广、经验最丰富的领域,从中央到地方基本已经形成了“多技术路线并行、逐步扩大自主架构份额”的成熟路径。2025年中央国家机关批量集采数据显示1-7月份Intel/AMD技术路线由年初50%,逐渐下降至不足20%,国产技术占比大幅提升。
多“芯片架构/技术路线分包”采购模式,既保障了采购人的多样化选择,也是构建了对国产CPU产业培育机制,为“真自主”厂商拓宽了生存空间,通过持续的市场反馈推动技术迭代;同时降低了对单一路线的依赖,打破品牌垄断,以竞争激活创新,从根本上保障供应链安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信创绝非简单的技术替换,更承载着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构建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体系的历史重任。只有让教育领域真正建立在“真自主”的技术基座上,才能夯实国家信息安全的根基,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创产业生态。
推进教育信创,既要正视当前的技术短板,更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各方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协同发力:采购方要坚守信创初心,建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厂商要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生态适配;用户要主动适应国产系统,形成正向使用反馈。唯有如此,才能让信创在教育领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自强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