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运营商们在拓展农村和城市流动人口市场时遇到的真正困难,是很难准确地找到客户,只能等待客户上门,而客户又缺乏对信息业务的了解,因而无法实现有效营销。这一矛盾在融合业务推广中尤其突出。
这一矛盾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或其他乡村服务机构的合作来克服。目前各地方运营商已经有了多角度的尝试,比如河南联通、福建电信与省委组织部合作“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吉林联通与省农科院合作“农科在线”、安徽移动关于农民工就业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等等。
今年三月“两会”期间,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张新建总经理建议,建立“一村一站一村信息官”的模式,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知识和创新优势,成为“农村首席信息官”,所谓“一村一站一村信息官”,就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个村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并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进行管理和运营。在服务站内以“政府出一点、电信贴一点、电脑商补一点、村里掏一点”的方式,配置信息设备,直接为村民提供上网、信息收集及发布服务。同时,让服务站成为村级信息化普及的培训、传播基地,手把手为村民进行信息“扫盲”。 改变信息应用状况,归根到底关键在人,如果能让最广大的人群融入信息应用的洪流,有关3G发展的困境就将迎刃而解。
链接
农村信息化进入信息整合时代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信信息化;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农业数据库开发;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
目前,在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韩国、印度、印尼等国家推进农村信息化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各国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工作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发展模式。其中,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步入新阶段,形成了从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发布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呈横向和纵向拓展。农业信息化不仅使美、日等国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消失,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