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眼下,我国彩电企业的商业模式都略显简单,依靠大规模制造和大规模分销,通过加快商品和资金周转率获得微薄利润。行业观察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过于简单且易复制,特别是当更大规模的企业出现,一大批中小规模的企业便会被迫关门歇业。
近年来,我国家电企业凭借这一模式快速扩张,成为全球家电制造工厂。但一个现象却发人深思:将加工制造委托给中国企业的外资企业,却在产业价值链条中获得了在上游关键零部件、市场营销等环节的丰厚利润。
一位业内人士感叹:看看广东、浙江等地的家电装配工厂,他们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一没有上游,在平板电视的上游面板、控制芯片以及空调、冰箱的压缩机等核心部件上,都要依靠外资企业采购;二没有下游,销售网络都掌握在苏宁、国美等连锁卖场和代理商手中。要求他们走自有品牌发展道路,转型的压力巨大。
“向上走”已成为近年来国内众多家电企业突围的主方向,其目的是为了掌握在市场竞争上的话语权,把握对产品的定义权,最终实现更多的利润支撑点。记者注意到,从2005年开始,长虹就通过“三坐标”战略布局,积推推动和发展从整机制造向核心技术与关键部品延伸。
在彩电企业长期以来缺失的“集成电路控制芯片”上,长虹通过成立虹微技术公司,打通了对集成电路环节的控制,推出了数字音视频处理SoC芯片,一举攻破了中国企业在集成电路上的短板。而这也正是建立在长虹多年来在军工领域的深厚背景和技术沉淀,在半导体及相关电子元器件领域中快速崛起。
除了积极介入彩电的上游,长虹以资本手段先后实现了对空调、冰箱两大产业最核心部件压缩机的控制。通过与台湾东元合资成立压缩机工厂,解决了长虹空调在上游关键部件上的缺失。而后通过收购美菱股份后,取得对国内冰箱压缩机企业“华意压缩”的控制权,也顺势打通了在国内冰箱市场上的产业一体化控制。
从低附加值、低门槛的制造产业向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核心技术产业升级,从而谋求更丰厚的利润、更高门槛的竞争体系。看上去企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实际上是在寻求多个支撑点,只有合理的利润回报才能支撑起企业在上游的技术研发投入,只有真正建立起交互式的产业价值链,才能真正让中国家电企业步步领先,而绝不是一招领先。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钦如此点评。
实际上,这种产业价值链的转型关键就在于,企业必须要在市场竞争中、行业发展大趋势中找到产品定义权和市场控制力,这将成为今后5—10年中国家电企业亟待解决并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