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视在物理显示技术上成熟了,国内的彩电巨头却高兴不起来。
平板电视高清显示技术的成熟,让彩电企业在物理技术上难以拉开差距,很难做差异化营销,难定高价;国内高清节目内容严重缺失,技术领先于内容,即使消费者拥有了一台高清电视,仍然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
彩电巨头们不约而同地把盈利的突围方向指向互联网,又走进了一个它们并不擅长的领域。
曲折应对
3月31日,TCL推出互联网电视,试图通过无线WiFi技术和闪联协议,实现液晶电视和电脑无线互联,网络下载高清视频资源。通过这种电视终端,用户可以浏览新闻资讯、天气预报、股票信息,这种“电视+互联网”的概念,正成为2009年彩电企业营销的主流。
与连续几年在平板电视分辨率大小和频率高低,或者在外观的薄厚上比拼不同,2009年,没有哪家彩电企业再拿出物理术语来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不约而同地推销“电视也能上网”的新概念。
不仅仅是TCL,同一个月,康佳、长虹、海信、海尔的新品都推出了只要给电视接上网线,就可以通过遥控器上网的概念。传统门户也试图利用电视终端推出自己的高清电视频道。
互联网电视推出的背后,是中国高清电视内容严重缺失、价格高昂的痛苦现状。
信产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广电处处长白为民曾表示,高清内容的缺失已经在制约数字电视发展。“目前用户普遍反映,数字电视只不过是新增了几套节目,多收了点钱,内容上并没有实质的变化,如果不能解决内容问题,整个产业链很难有所突破。”
来自多家彩电企业的困惑也十分雷同:国内高清频道价格每年都要千元以上,频道也不多,用户虽然买了高清电视,买到家中,由于缺少高清内容,用户还会把问题归结为终端出了问题。
找到互联网电视这个新概念,为新品高利润增加了卖点,但内容瓶颈仍然存在。
为了曲折应对窘境,TCL、康佳、海信纷纷在其新品中加入H.264接口,就是支持蓝光格式的播放器。但蓝光阵营可能带来的版权问题仍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