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试图开始绝地反击 等离子液晶谁会笑到最后?

来源:互联网周刊 更新日期:2007-04-11 作者:唐潇霖
    摘要:在经历了2006年的惨淡局面后,等离子在中国市场试图开始绝地反击。谁会笑到最后呢?

  2007年初,索尼和飞利浦两大消费电子巨头的传闻使等离子市场再次引起关注。

  年初由国外媒体传出消息,索尼正考虑重返等离子电视市场,并正在与富士通日立等离子显示器公司(FHP)就相关事宜进行谈判。据说索尼高层已就相关问题与FHP进行了讨论,不过由于公司内部未能达成一致,因此还没有就此做出最终的决定。虽然索尼公司总部立即否认了这条消息,但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正式确定的消息不能对外宣布符合上市公司一贯作法,但并不代表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可能性。

  而等离子电视的鼻祖飞利浦公司2007年初宣布未来重点将放在液晶市场的消息同样带来不小的震动。自十几年前飞利浦推出全球第一台等离子电视后,2006年其等离子电视的销售收入已经位居全球第4,仅次于松下、LG电子和三星电子,市场占有率为10%。

  索尼与飞利浦此次的重新站位让液晶与等离子之争再次甚嚣尘上。

   屏资源之痛

  在2006年8月正式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后,索尼就坚定的站到了液晶电视阵营,与全球最主要的等离子生产商松下成为了一对市场“冤家”,并在广告宣传中不遗余力地各自为液晶和等离子技术鼓掌叫好。2006年12月,松下在美国各大报纸上最新刊登的一套广告便惹恼了索尼公司。在广告中,松下的广告题目为“在你购买大屏幕平板电视机前需要知道的6个真相”,从对比度、色彩逼真、没有拖尾、可视角度好、经久耐用6个方面宣传等离子技术优于液晶。

  但是,在液晶阵营中坚持了不到半年后,索尼却再次传出了将重返等离子的消息。

  其实扼住索尼进入等离子领域喉咙的,依然是等离子面板这一瓶颈。在平板电视领域,索尼、东芝起步较晚,尤其是索尼,从CRT时代的领导者地位,沦为平板电视的技术附庸者,显然让索尼非常不适应。在等离子领域,索尼完全丧失了话语权,而在竞争更加自由的液晶领域,索尼还有一定优势。

  而如传言所说索尼若借与FHP的合作,实现等离子屏的供给,双方又都有利可图,也许索尼重返等离子市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毕竟在大屏幕平板电视市场等离子更有优势,而这块市场也是利润可观的高端市场,很难想象索尼会真的愿意丢弃。

  实际上,飞利浦退出等离子市场的理由几乎与索尼相同。虽然飞利浦否认了此消息并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飞利浦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平板电视,包括飞利浦等离子电视机和液晶电视,”不过,飞利浦在声明中又同时表示,液晶电视将成为未来众所公认的平板电视的主导,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飞利浦在市场上的产品策略。而根据最新公布的计划,飞利浦将在2007年完成900万台液晶电视机的销售目标,但总公司没有制订2007年等离子电视机的销售目标。飞利浦在LG飞利浦LCD公司拥有32.9%的股份,后者已经成为液晶电视机面板厂商界的领袖。与此不同的是,飞利浦并没有任何等离子生产厂可以为其自有品牌等离子电视机提供产品来源。

  在液晶电视的产业链上游,屏资源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众多厂商参与竞争,因此价格稳定、资源充足、降价迅速。但在等离子领域,只有松下、先锋、LG、三星、日立拥有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但这四家厂商又无一例外的既做面板又做整机,只有在保证了自己品牌生产的前提下,才提供面板给同行。例如三星超过50%的面板是供给自用,而松下的比例则高达70%至80%。等离子产业链上游被少数寡头企业垄断,缺乏一个自由、开放的竞争环境,正是等离子难以迅速扩展市场的症结所在。

  中国市场的败绩

  2007年3月23日上午9点,西三环花园桥边的国美店内。由于春节采购高峰刚刚过去,而且时间段还早,因此店内的顾客并不多。

  记者走进彩电专区,立刻感受到了液晶电视把持平板电视市场的强劲势头。除了松下和日立的柜台内摆放着几台等离子电视样机外,卖场中几乎清一色被液晶电视占据着,即使拥有液晶、等离子两种技术与产品的LG、长虹的柜台区域内,也没有摆放等离子电视。

  “这的确是个‘中国特色’,”长虹的厂家销售人员显得也很无奈,“其实我们也想多卖几台等离子电视,因为卖一台等离子的提成比例比卖液晶电视要高,但是没办法,现在国美电器要求我们必须摆放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可能一周只能出货两台,而液晶电视一周可能达到五六台。只有松下和日立是为追求品牌形象的,因此才会摆出等离子电视。”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美、欧洲等平板电视市场,等离子电视几乎是家庭电视的首选产品,等离子电视市场也在以100%的速度增长。但是在中国,国美的做法却恰恰印证了液晶电视才更受消费者追捧。

  据中怡康零售调研的数据,目前中国市场中,液晶电视已经占到平板电视销量份额的90%。于是很多媒体唱出了“等离子技术已经过时”的论调,最近飞利浦在全球“退出”等离子市场的消息更是惹得舆论哗然。

  而信息产业部2006年3月31日公布的高清标准也使等离子电视遭受打击。根据信产部公布的数字电视相关25项电子行业标准,高清标准的电视机要求垂直分辨率在720(1366×768)或以上,而等离子电视机一般都遵从国际上的标准,分辨率在1024×768,所以在分辨率上达不到中国的高清标准。

  在很多消费者还不了解情况时,鼓吹等离子技术过时、不如液晶电视的言论开始水涨船高,而等离子电视生产厂家如果想要达到中国独特的标准,就需要专为中国市场单独开发高清面板,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因此造成了等离子电视销售情况不佳。

  全球著名投资银行瑞士银行(UBS)日前发表了一份关于中国消费电子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2006年中国对于液晶电视的需求将占到全球的9%,中国液晶电视的销量达近400万台,增长226%,这个数据是全球增长量的近2倍。但反观等离子市场,在2006年第4季度液晶电视增长180%的情况下,等离子电视销量增长只有24%,双方的差距正在拉开。

  其实,中国标准对于等离子的打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背后的利益驱动。厦华电子总工程师苏钟人在去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6年因为等离子电视价格下降,而等离子屏的价格调整没有及时跟进,以至于部分厂家出现了负毛利率,因此纷纷转向去做还有利润可图的液晶电视。

  等离子在与液晶的第一轮交锋中略尝败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不太健全的产业链生态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市场独与世界市场不同。因为这里聚集着全世界最多的电视机生产制造企业,如果他们觉得等离子电视无利可图,当然就不会在本土市场竭力推广,于是中国的平板电视市场呈现了液晶电视一边倒的景象。

  等离子反弹

  就在一些企业因为不具有等离子屏资源而退出等离子市场时,自然就有人从中受益,日立、松下、LG与三星显然都是受益企业,其中松下电器2006年上半年获利增长21%,原因便是等离子电视的销售强劲。

  今年3月26日传出消息,松下电器以12亿日元(约合1020万美元)出售了其互联网相关业务,从而完全撤出互联网的相关运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6年6月松下、日立共同对合资液晶面板公司增加7.1亿美元的投资。目前,松下正在计划投资23.6亿美元兴建等离子面板厂。

  同样是3月26日的消息,日立表示将斥资大约30亿日元(约合2541万美元)在马来西亚兴建等离子电视工厂,以应对澳大利亚与东南亚的需求。根据调研机构DisplaySearch的报告,今年全球等离子与液晶电视销售将攀升8%,达到920亿美元。

  在中国国内,随着大屏幕电视需求的扩大,等离子电视也正在显露出销售抬头的迹像。日立数字媒体有限公司营业本部副部长卫旭东告诉《互联网周刊》记者,从2006年底开始等离子电视无论从舆论宣传还是市场销售表现上都呈现出了回暖迹象。“某媒体记者也就此事咨询了我,可见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其实主要原因是由于46英寸及50英寸等离子电视价格已经降到了2万元以下,因此开始放量增长,而大屏幕电视才是等离子的优势所在,毕竟等离子没有42英寸以下的产品。” 卫旭东表示,不能光从绝对的销售数量上来评价等离子与液晶,因为液晶的销量主要还是集中在40寸电视屏幕以下,而且还包括计算机显示器产品。

  随着家庭高清电视逐渐迎来CRT向平板电视换代的高峰,42英寸以上的电视也开始降价并进入家庭,而这正是等离子具有优势的阵地。据赛诺调查分析,在全球大屏幕电视市场中,等离子电视占绝对优势。2006年1月至6月,等离子电视的市场比重为47%,而液晶电视比重仅为17%。而且目前由于液晶参与厂商增多,竞争也日趋激烈,利润下滑严重。

  在国美彩电销售区,记者了解到,长虹的液晶电视LT3219P与等离子产品PT4266,不仅外形一样而且价格也一样,同为11990元。据长虹销售人员介绍,长虹目前应用的等离子屏是松下产品,到2008年8月,长虹与彩虹共同筹建的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投产后,将为长虹等离子电视服务。

  2006年底,吸纳了长虹、松下、日立、三星、厦华、LG、海信几大等离子主流生产厂家的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在2007年初也召开会议,共同谋划2007年等离子电视的发展规划:在以往不太关注的舆论宣传阵地,等离子电视将不再沉默,将突出强调其在动态清晰度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以期扭转舆论此前对等离子的误解;而在市场阵地,将在满足消费者客厅需求的42英寸、50英寸大屏幕市场集体发力,以巩固等离子电视对液晶电视的优势。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