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BOE(京东方)成都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提前4个月开始工艺设备搬入。这或将意味着,京东方这条8.6代OLED面板线,会相较于开工更早的三星8.6代IT用OLED线,有“提前投入量产”的可能。
“不是首条开工、但是冲刺首条量产”,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半导体面板行业“我国大陆企业优势竞争力”的再次显现。特别是在日、台相关企业持续“萎缩”的背景下,更突显这一产业未来全球竞争格局的走向。
日、台显示产业持续萎缩
5月15日,日本显示器(JDI)发布《关于通过募集自愿离职人员进行裁员的通知》。本次JDI日本国内裁员规模大约1500人。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为止,JDI全球员工人数约4,100人,日本国内员工为2,639人。仅日本国内员工裁员规模即高达全球员工数的36.5%,更占日本国内员工数6成以上。如此大的裁员规模,几乎意味着JDI作为日本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的骄傲和独苗的“历史”已经结束。据悉,未来JDI将转向轻资产和先进封装产业。
而在大尺寸面板上,2024年8月21日,夏普宣布,位于日本堺市的工厂已经全面停止生产电视用液晶面板。——这条10代线曾经是日本显示产业的骄傲,也是日本最后一条电视面板产线。近期消息称,夏普液晶面板的龟山第2工厂也将出售给母公司鸿海,以改善低产能利用率造成的经营压力。业内认为,这种“资产倒手”可能是进一步产能关停的前奏。
与日本产业界长达10年的不断“关停”面板产线、出售相关资产对比,我国台湾面板企业的处境略好,其主要通过对外投资和差异化转型,持续拉升长期经营能力。
例如,鸿海系投资美国液晶面板厂项目、并购日本夏普,鸿海系旗下夏普在大陆广州建设10.5代面板线,鸿海还以技术为主要资产投入与支援印度的面板产线建设。
同时,台湾友达聚焦智慧移动以及垂直场域应用两大支柱的成长,并购商显和车载领域的下游厂商,突破新需求市场瓶颈。鸿海旗下群创,强化医疗、车用等利基型市场布局,推出“666转型大计划”,持续调整研发布局、高层架构,致力从传统显示制造转型为智能平台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的企业,并在车载、先进封装、AI Vision应用等多场景和技术领域投下重注。
此外,台湾面板企业友达和群创还看好Micro LED技术的发展,纷纷将玻璃基LED显示作为未来核心技术方向之一,进行产业化公关。并与韩国三星等终端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但是,台湾面板企业的“拓展性作为”,不能掩盖其长期竞争力下滑的态势:其一是,OLED市场的竞争,台系企业全面缺席——这要比日系企业从积极参与到出局,更为“尴尬”。至少在OLED设备和材料领域,日系面板产业依然有部分领先优势。
其二是,全球市场占比,特别是代表面板业“皇冠”的大尺寸市场,消费占比中,台系军团全面落后。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2.37亿片,同比增长5.1%。其中,75英寸全年出货约1520万片,同比增长17.2%;75英寸以上的产品全年出货约800万片,同比大幅增长49.3%。凸显了超大尺寸成长性之强。
而超大尺寸市场,98英寸及以上的超大尺寸,大陆三大面板厂的出货量份额高达97.5%;75英寸CSOT和BOE两家大陆龙头的合并出货量占比高达83.6%,较2023年提升2.0个百分点。台系面板厂仅在85/86英寸上拥有一定竞争力,但也无力形成对大陆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大尺寸化能力有限和产能扩张能力不足,是台系面板企业将未来市场目标转向更多“智慧显示多场景”需求的因素之一。
陆、韩正在进行OLED大战
2025年初,随着日本液晶面板中小尺寸线的进一步去产能和LG将广州8.5代线及模组厂出售给华星光电,未来液晶面板产业的主要竞争将只存在于我国大陆和台湾企业之间。且这一竞争中,大陆强、台湾弱,大陆向上、台湾向下的格局也非常明显。
但是,与液晶面板不同,OLED竞争上,我国台湾省企业并未参与、日系企业则基本已经在面板制造环节出局,呈现出陆、韩二元竞争的态势。
Omdia数据显示,2024年三星显示器的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量为3.708亿片,同比增长9.8%,保持全球第一。但市场份额为46.4%,但较2023年下降6.5个百分点。同期,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中国主要OLED企业全球份额为44.8%,较2023年增长6.1个百分点。一增一降之间,手机OLED屏市场份额趋势非常明确。
UBI Research预测,今年中国企业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量将为4.9亿片,超过韩国企业的4.51亿片。不过,从销售额看,2024年韩国公司智能手机OLED中的份额为63.2%,远远领先于中国公司(36.8%)——即单价看,韩国OLED屏幕要比我国大陆企业贵3-4成。
OLED显示行业,除了手机这一大类之外,还包括新兴的IT用OLED;以及硅基OLED和TV OLED。在TV OELD上,韩系企业独霸市场。但2024年全球OLED TV销量仅仅700万台,对比2亿台彩电市场,并非主流。硅基OLED,即Micro OLED上,我国企业则全面领先——甚至,三星在这一产品上还处于量产前研发阶段。主要用于XR显示的Micro OLED目前全球需求有限。
在IT用OLED上,是行业竞争的新焦点。目前三星、京东方和维信诺已经开工8.6代IT用OLED面板工厂;LGD亦计划建设类似项目。三大已经开工企业预计总投资额将超1500亿元人民币(三星显示4.1万亿韩元、京东方630亿元人民币、维信诺550亿元人民币)。——随着5月20日,京东方8.6代IT用OLED面板线,进入设备搬入阶段,产线建设率先由基建阶段开始向产线运营阶段转换,“IT专用线第一之争再起悬念”!
此前,媒体报道三星新线量产时间节点是2025年底,全面量产则在2026年,且首批产品可能供给三星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等IT产品。京东方5月份开始进行设备搬入,正常情况下半年左右调试,亦可以进入量产环节——这将追平京东方产线开工较晚的时间差距,毕竟其设备引入提前了4个月,甚至在量产节点上能稍稍领先三星。更为重要的是,京东方的面板全部面向市场供应,不存在优先自己消费电子产品的情景——这或许使得京东方8.6代OLED线,是目前IT消费电子品牌“最好的上游采购选择”。业内预计,向第三方供给的进度上,京东方已经有99%概率成为专用大尺寸IT OLED线的第一个。
据 Omdia 研究认为,2020 年至 2028 年,预计笔记本电脑 OLED 屏渗透率的复合增长率将达 61%,平板电脑 OLED 屏渗透率的复合增长率将达 27%。IT需求正在成为OLED即手机之后的主战场,也将决定陆、韩企业对OLED产业未来话语权竞争的“成败”。目前,技术上大陆企业并不落后、开工项目规模上领先、时间进度节点上已经追上韩国三星,整体态势可谓“略有优势”。
以面板牵引,上下游大有可为
先进面板产能,关系上下游众多产业链。例如,京东方8.6代OLED线采用我国企业自主的蒸发源产品。再例如,华为鸿蒙电脑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采用的全球最大双层OLED折叠显示屏由京东方提供……面板作为显示产业上下游的“中枢节点”,具有极大的牵引和赋能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消费电子产业曾长期面临核心零部件的“采购瓶颈”。其中显示屏幕是仅次于IC的关键部件。如果没有创新的、充足的高端核心部件供应,也就不会有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不会有本土品牌的持续崛起。
所以,不仅是全球显示产业持续经历新技术迭代与产能洗牌的过程,这背后也是消费电子产业“洗牌”的原动力。在液晶面板领域确立主导地位后,中国大陆企业正以“颠覆性”的速度突破OLED产业壁垒,并为本土智能手机、IT产品等核心消费品类赛道的追赶与超越打下基础。这场产业变局不仅重塑着全球面板版图,更预示着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