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长虹等离子难过技术关
等离子市场的持续萎缩和众巨头纷纷选择退出国内等离子市场,与长虹依然选择等离子技术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基于这一点。业界纷纷对长虹赌注等离子一事持怀疑态度,有分析认为长虹等离子项目已经面临未投产先退市的“窘迫”境地。更有分析指出,长虹等离子项目能不能顺利投产、量产还是一个未知数。
长虹等离子屏技术主要来源于彩虹集团和收购韩国等离子企业Orion(欧丽安)带来的技术。但是二者均没有实现等离子屏幕的量产。其中彩虹的距离更远。
彩虹集团是CRT彩电时代的国内CRT显像管生产企业,目前在北京拥有一个等离子屏幕实验室。彩虹之前对等离子的研发使其拥有135项专利,但不包括基础核心专利。Orion公司是韩国较早进入等离子领域的企业,拥有365项等离子专利,其中有12项属于基础核心专利。在生产线建设上,彩虹处于实验室阶段,而Orion更接近工业生产阶段。Orion拥有一条月产能相当于2000片42英寸等离子的生产线。
表面看来,长虹似乎能够实现等离子屏幕生产线的顺利建设,但是业内专家具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是核心专利严重不足,这必然导致以后巨额的专利费用,甚至是国外等离子巨头的专利封锁。另一方面,Orion自己只实现了2000片的月产能力,这离稳产每月每条生产线20万片的距离还差很远;而且Orion只拥有852*480标清产品的技术能力,目前该类型产品在大尺寸等离子或者是平板电视技术领域已经濒临淘汰。此外,长虹只收购了Orion的“空壳”和现成的技术,而不包括“科研团队”。在平板市场上,等离子产品之所以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分辨率水平提高困难。Orion拥有的852*480分辨率屏幕制造技术已经面临淘汰。据专家分析,截至今年年底,高清等离子产品将占据大尺寸等离子市场的主流地位。如果长虹不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则可能意味着由于产品落后导致的“项目难产”。
8月10日,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主办、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和等离子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等离子产业发展论坛”四川虹欧显示器公司副总经理贾云涛发言称,目前虹欧的产品目标是42英寸(XGA)和50英寸HD(XGA)级PDP模组及50英寸FHD PDP模组。同时虹欧已经完成了42HD、50HD第一轮的样机开发工作,正在进行第二轮的42HD、50HD样机和第一轮的50FHD的样机开发工作,计划于08年4月完成开发工作。
通过四川虹欧显示器公司副总经理贾云涛的发言,可以看出虹欧的产品目标是42英寸高清、50英寸高清,50英寸全高清产品。而目前42英寸平板中的液晶电视,全高清的比例已经占据42英寸平板市场接近半数。今年日立、松下等等离子产品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全高清42英寸等离子产品。其中日立还推出了42英寸全高清液晶电视。
同时业内专家指出,试制样机的成功和批量生产的成功还是两个概念。专家指出实验阶段的试制产品,27英寸高清等离子早已存在,而目前42英寸全高清刚刚量产。
分辨率问题是等离子技术向高清和全高清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目前仅有松下成功解决了42英寸全高清等离子屏幕的量产问题。但是今年秋季松下新推出的全高清42英寸等离子依然被指技术不成熟,存在发热量过高、功耗过大、亮度过低等弊端。长虹等离子项目顺利进入市场首先要过“高清”“全高清”这一技术关,否则将会面临入市即淘汰的命运。
同时长虹等离子屏生产线即便顺利投产依然不能够说大功告成。成品率是必须过得一道关,接下来是产量:长虹之所以把一期工程定为成200万片以上的产能,一个用意就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生产线开工一半能够保证基本的运营费用,全开工则能够实现盈利。对于等离子屏幕制造,基础的产业规模是实现盈利的首要条件,只有当生产线的月产量稳定在10万片以上时才能叫真正的量产。
量产规模过小在原材料采购、配套建设、仓储物流方面单位产能的成本也会显著增加。长虹等离子实现盈利必须具有一定的量产规模。目前国内市场的等离子年产量,预计07年不会超过70万台,而其销量则不会超过45万台。市场规模元不能满足长虹一期生产线半数开工的需要,这样的市场状况对于长虹等离子项目的盈利和生存肯定是一个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