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莫斯科的冬天曾经两次保卫了俄罗斯民族的安全。无论是不可一世的欧洲皇帝拿破仑,还是邪恶的纳粹党统帅希特勒都没能逃过莫斯科冬天的惩罚。寒冷的冬季使欧洲士兵不能适应并作战,而后勤补给的困难更足以涣散军心。……
前日,拜读谭雅先生发表于《商界评论》的 “长虹走向一条全家电竞争的道路是风险”一文,感触颇深。长虹看似“红火”的表面下,的确隐藏着诸多未知的变数。包括空调、手机、小家电、数码产品、分销业务以及彩电和等离子屏项目,大量的新兴业务都处于投入期。大量的多元化投资,目的是化解单个领域的经营风险,然而集中的资金投入又必然给长虹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而四川长虹控股母公司,长虹集团表现不佳的业绩更是给整个长虹系的前景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长虹系并未摆脱亏损的局面,巨额投资主要依靠贷款和融资来支持。一旦新兴项目在未来的市场表现低于预期造成亏损的局面,则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资金流断链危机。国内企业由于资金流断链造成破产或者重大经营损失的案例已经不足为奇,比较著名的“蓝田事件”、“银广厦事件”,“德隆事件”“中航油事件”、“科龙系事件”等等。
虽然在05、06年财报上,四川长虹都给出了盈利的报表,今年的半年度财报也表现良好,但是这不能掩盖母公司长虹集团的不佳业绩。在信息产业部公布的06年国内信息企业百强榜中,长虹集团以超过9亿元亏损名列亏损榜第四位。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长虹集团已经连续亏损3年,2004年至2006年的亏损额分别为24.76亿元、393.5万元、9.57亿元,其资产负债率06年更是创下新高,达86.51%。这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600839.SH,简称“四川长虹”)连续两年的大副销售额上升和不错的盈利水平形成巨大反差。四川长虹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在2005年、2006年四川长虹分别盈利2.85亿元、3.1亿元,而其04年财报则巨亏36.8亿元。业界分析认为,长虹集团巨额亏损的来源主要是四川长虹的“坏帐”。长虹集团以自身的巨额亏损为代价换来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四川长虹的良好业界。进而以四川长虹良好的业界获得融资支持和银行贷款支持,开展新的业务投资,然后以新的业务投资的利润来最终填补整个集团的资金漏洞。在这个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的多元化:只要保证投入的预期前景的实现就足以维持现有资金链条的运行,进而改善集团的资金链状况。
当然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四川长虹和长虹集团的投资达到既定目标的经营状况的假设得出的。在整个资金链条中关键的就是新项目的良好发展。但是对于未知的未来市场,没有人能保证新项目投入能否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如果新项目出现预期外的巨额亏损,则整个集团的资金链可能断裂。而在长虹诸多的新项目中等离子屏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虹集团和四川长虹实际控股该项目超过80%股份,其首期投资额60亿,首期年产值超100亿。从中不难看出该项投资关系着未来长虹集团和四川长虹的资金链安全。而目前等离子产业的前景并不被业界看好。这进一步增加了长虹集团和四川长虹持续多元化投资的变数。
四川长虹04年的巨额亏损主要来源于出口美国的彩电业务的坏帐。上世纪末期,四川长虹依靠在渠道策略上的优势一度占据国内彩电市场的龙头老大的位置。1996年长虹创造了440万台彩电的销量,1997年则增长至660万台的产销量。对于98年,时任四川长虹董事长的倪润峰公开做出销售1050万台的计划,而当时国内市场总容量不超过2100万台。
创造四川长虹销售神话的秘笈是高于业界同类企业“扣点”。高扣点使经销商能够以低于进货价的价格销售产品,同时高扣点更意味经销商更大的利润空间。据有关报道称,四川长虹在96/97/98年最高的销售扣点可以达到25个,即经销商从厂家的提货价格仅有报价的75%。四川长虹另一销售法宝是,长虹和大经销的利润建立在“现金流”上,而不是销售差价。利用延期付款,使大量的现金在自己手里囤积,囤积期间作其他短期的投资,进而获得收益。
但是,四川长虹的营销策略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长虹的分销体制过多的依赖大客户的中间操作。据称,在97/98年郑百文公司约占有长虹30%的彩电销售渠道额度。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该公司遭受重创,直接影响了长虹98年的销售业绩。大客户的中间操作导至长虹与消费者、终端市场的距离被拉远。这就为其它彩电企业短平化的销售体制留下了可乘之机。
98年正当长虹企图垄断国内彩电市场的计划出炉的时候,其它彩电企业也展开了反攻。其中仅TCL集团就通过砍掉一批商、二批商,搞店中店和专卖店,在县级市场上寻找核心网络经销商等策略建立了超过万家店的核心销售体系。扁平化的销售使得TCL不用给予太高的扣点就能保证销售商的利益和市场的相对较低的价格。另一方面,长虹最大的分销商郑百文的倒闭更是在长虹的如意算盘的意料之外。面对国内其它彩电企业的联手还击,长虹遭遇了巨大的库存危机。为了保证超过千万台的销量,长虹在98年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相关采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囤积彩管。对彩管的囤积也是四川长虹企图遏制其它彩电企业反击的重要手段。据分析表明,98年长虹计划中采购的彩管产品远远超过预计销售数量的千万台,而国内彩管超过75%的产能被长虹提前预定。
但是市场似乎和长虹开了一个玩笑。98年长虹不仅没能够实现在国内彩电市场一统天下的帝王梦,相反倒是为自己种下了大量的库存积压的恶果。据业界分析,98年底四川长虹的彩电及其配件的积压量,合计超过相当于500万台的数量:事实上,98年长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积压电视。与此同时,其净利润在1997年达到高峰26亿元后,在1999年则迅速下跌到3.86亿元。为此,时任长虹董事长的倪润峰不得不选择短期的出走。但是01年倪润峰的再次回归却给长虹带来了另一个更大的危机。
为了成为国内彩电市场的霸主,四川长虹为自己准备了巨大的产能,以及配件库存。这些产能和库存如何消耗成了令四川长虹最头疼的事情。面对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争夺出口市场自然成了四川长虹的一条重要出路,而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则将成全四川长虹的海外梦。
01年复出再次成为长虹董事长的倪润峰亲往美国,对APEX公司进行了两个星期的考察。此后其副总王朝凤也曾赴美调查了58天。APEX全名为ApexDigital——阿佩克斯数字公司,它的创始人为两位华裔,其中一人是季龙粉(DavidJi),另一位名叫徐安克(AncleHsu)。该公司通过从99年开始在美国出售低价DVD而一炮走红。
通过APEX渠道以及廉价的策略,四川长虹迅速成为国内彩电企业出口业务中的佼佼者。从2001年7月起仅一年的时间,四川长虹通过APEX向美国市场出口彩电已高达320万台,连同DVD销售额超过7亿美金。
但是好景不常, 四川长虹廉价政策带来的是美国政府强硬的反倾销措施。03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裁定长虹倾销成立,倾销幅度为45.87%,美国市场对四川长虹彩电已经完全封闭。而另一个更坏的消息是,截至03年底 APEX欠款额度已经达到38.3亿元,至2004年底进一步增至40.1亿元。此前,四川长虹共向美国市场出口价值51.6亿元人民币的彩电、DVD。巨额坏帐的后果是四川长虹的巨额亏损;被反倾销诉讼的后果是巨额的库存。截至2003年12月31日,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为49.8亿元,其中对APEX应收账款达44.47亿元,同时四川长虹存货额达到70多亿元。扣除库存和应收账款后长虹的资产只有32亿元左右。
2004年7月四川长虹原掌门人倪润峰黯然辞职,赵勇接任。四川长虹开始甩掉历史包袱的大规模提计工作,“一直赢利”的长虹04年一下子亏损36.8亿。
与赵勇接任长虹集团和四川长虹同步到来的是长虹的迅速改组。其中多元化和彩电业务平板化是最重要的两个方向。05年,在业界均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四川长虹成功扭亏,盈利2.85亿元。
在倪润峰01年再次出任长虹掌门人之后,除了采取出口美国的策略解决库存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条重要的策略是开始布局CRT背投产业。在当时的背景下,CRT背投被视为在34英寸以上尺寸家用电视的最佳选择。CRT彩电受本身技术特点的制约,很难在尺寸线上超过36英寸;而CRT背投电视的特点就是适应38-70英寸的广泛的尺寸线。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大尺寸、影院式电视的需求肯定成爆发性增长。
正是瞄准了大尺寸市场的广阔前景,长虹全力杀入CRT背投电视领域。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长虹背投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4.1%,稳居第一,其04年的目标则是,“2004年,我们的目标是销售50万台,继续巩固中国背投大王地位的同时,迅速向世界背投大王靠拢!”长虹有关负责人表示。
但是在04年随着新掌门人的到来,持续的技术方向调整随即展开。首先是从04年七八月开始,长虹以全国大规模降价的方式开始处理库存。据报道,2004年8月11日开始,长虹将其旗下的主流高清背投全线调价,平均降价1000—4000元,降幅达30%,其中一款38英寸背投价格降至5499元。在处理完库存产品和配件之后,长虹开始转型。04年年底,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市场已经很难见到长虹背投庞大的身影。虽然在二三级市场长虹依然在销售CRT背投彩电,但是该产品作为长虹主力产品补充地位和逐渐被淘汰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朗。
同时,针对北京等大中型城市,长虹04年12月21日发布了从7英寸到65英寸不等的40余款平板电视产品,并于24日以后全面上市。长虹新款产品采取了低价位入市的策略:42英寸等离子电视13999元,30英寸液晶电视8999元,均低于市场均价不少。
在长虹全力退出CRT背投彩电领域,进入液晶和等离子电视领域的2004年,被有关调查机构认定的背投电视将出现的70%以上的销售量增长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平板产品开始全面进入飞速增长期。长虹对背投的放弃和向平板的转型,成功的在最后的时刻避免了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错误。在05年之后,背投电视进入负增长期,今年1-8月销售数量只有5.3万台,和彩电市场几千万台的总销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赵勇在瞄准新兴平板业务的同时更是看到了单一依靠彩电业务给长虹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元化。
自赵勇当政以来,长虹先后在IT数码、空调、冰箱、电池、机顶盒、小家电、影音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除了等离子屏幕一期工程的达到60亿元的投资外,另有冰箱领域,最高1.45亿元的收购美菱,建设美菱产业园一期工程耗资3.5亿元,二期工程投资达10亿元;手机领域投资2亿元;最早的空调业务累计投入近10亿元人民币。
在长虹诸多的投资项目中彩电的等离子屏项目投资额度最大。2006年四川长虹、世纪双虹、MatlinPatterson Global Opportunities Partners IIL.P.公司共同出资18亿元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简称虹欧)。在虹欧公司中,四川长虹出资7.2亿元(亿美元)占有40%的股份,同时长虹集团拥有世纪双虹80%的股份。虹欧是四川长虹等离子屏项目的运营主体。
今年4月28日,四川长虹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在四川绵阳正式动工。该生产线是四川长虹等离子屏项目的一期工程,规划投资6.75亿美元(约60亿人民币),2008年7月投产,以42英寸计年产PDP模组达到216万片,产值超过百亿元。远景规划总计三期工程,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以上PDP模组能力。据报道,四川长虹等离子项目最主要的投资来源是国家开发银行的40亿政策性贷款。此外,四川长虹将通过定向增发募集不少于2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世纪双虹持有的荷兰Sterope公司的75%股权和其他项目。而荷兰Sterope公司全资控股韩国等离子屏生产商Orion(欧丽安)公司。该公司拥有一条等离子屏试生产线,是长虹等离子项目的主要技术来源。同时彩虹也将通过自有资金支持等离子屏生产线的建设。
在平板显示领域,液晶和等离子是目前主流的两项显示技术。二者有一个显著的通性:上游资源在整机产品中的比重远高于CRT电视时代的50%,平均达到70%以上。长虹掌门人赵勇曾经用“没有核心技术就不如不作彩电”来形容长虹在进军上游的过程中的决心,同时更表现出对于一个一彩电为主业的企业上游资源、屏幕资源的重要性。掌握屏幕资源,将使长虹展空平板产业80%以上的成本链条,大幅度提高长虹平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业界人士对四川长虹投资等离子项目并不持乐观态度。专家指出,四川长虹等离子项目首先面临技术问题,同时另一更严峻的形式是等离子电视在国内市场糟糕的表现:屏幕未投产,产品可能一面临淘汰。
据信息产业部最新数据表明,今年1-8月份,国内彩电产量4705.8万台,同比06年4891.4万台下降3.8%;其中液晶电视机939.1万台,同比06年530.3万台 增长77.1%;而等离子电视机则仅有43.0万台,同比06年47.9下降10.3%。等离子占平板电视产量比例仅有4.4%。
在国内市场平板电视销量上,统计表明2007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液晶电视产量的同比增长率高达140%,销售量达到334万台,占总体彩电市场的18.7%,而销售额比重更是达到总体彩电市场的54%。等离子产品上半年实现销售数量25万台,同比下降46%,占市场总销售数量1.4%,销售金额上则占据彩电市场不足8%。等离子占据平板产品销售数量的7%,占销售金额的12%。
国际市场上,据美国权威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公布的2007年第二季度(4月~6月)数据表明,平板显示器(FPD)市场的产品结构进一步集中化。二季度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规模242亿美元,同比2006年增长16%。其中液晶面板的市场规模为2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占FPD市场的金额比例从上年同期的84.3%上升至90.1%。另一方面,PDP等离子的市场规模仅为12亿美元,同比缩小36%,占FPD市场的比例仅为4.8%。仅比较平板电视行业(液晶不含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产品应用),在2007年第二季度,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1940万块,比第一季度增长32%,比去年同期增长64%。等离子电视面板出货量为220万块,比第一季度增长1%,但是比去年同期减少3%。等离子面板仅占平板电视面板供货量的10.2%。
诸多的行业数据说明,等离子在平板电视中的比重目前仅占1成左右,在国内市场的比例更低。更为致命的是国内市场,等离子电视的销售数量和产量已经出现急剧的负增长,这与整个平板市场快速扩大的趋势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在国内平板市场,更多的彩电企业在选择退出等离子领域。今年初飞利浦公司率先宣布,飞利浦等离子电视“基本退出中国市场”。其后另两家等离子巨头松下和日立分别推出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也展示了二者在等离子产品策略上以退为守的策略。除此之外,三星和LG也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国内市场推出42英寸等离子产品。二者旗下新款等离子集中在50英寸或者更大尺寸,且数量有限。最近日立刚刚关闭了一条等离子生产线,虽然日立给出的理由是“技术面临淘汰”,但是业界认为日立选择关闭的该条37寸面板生产线并不像日立描述的那样“落后”,幕后真正的原因是“37寸等离子”已经没有市场。
等离子市场的持续萎缩和众巨头纷纷选择退出国内等离子市场,与长虹依然选择等离子技术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基于这一点。业界纷纷对长虹赌注等离子一事持怀疑态度,有分析认为长虹等离子项目已经面临未投产先退市的“窘迫”境地。更有分析指出,长虹等离子项目能不能顺利投产、量产还是一个未知数。
长虹等离子屏技术主要来源于彩虹集团和收购韩国等离子企业Orion(欧丽安)带来的技术。但是二者均没有实现等离子屏幕的量产。其中彩虹的距离更远。
彩虹集团是CRT彩电时代的国内CRT显像管生产企业,目前在北京拥有一个等离子屏幕实验室。彩虹之前对等离子的研发使其拥有135项专利,但不包括基础核心专利。Orion公司是韩国较早进入等离子领域的企业,拥有365项等离子专利,其中有12项属于基础核心专利。在生产线建设上,彩虹处于实验室阶段,而Orion更接近工业生产阶段。Orion拥有一条月产能相当于2000片42英寸等离子的生产线。
表面看来,长虹似乎能够实现等离子屏幕生产线的顺利建设,但是业内专家具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是核心专利严重不足,这必然导致以后巨额的专利费用,甚至是国外等离子巨头的专利封锁。另一方面,Orion自己只实现了2000片的月产能力,这离稳产每月每条生产线20万片的距离还差很远;而且Orion只拥有852*480标清产品的技术能力,目前该类型产品在大尺寸等离子或者是平板电视技术领域已经濒临淘汰。此外,长虹只收购了Orion的“空壳”和现成的技术,而不包括“科研团队”。在平板市场上,等离子产品之所以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就是分辨率水平提高困难。Orion拥有的852*480分辨率屏幕制造技术已经面临淘汰。据专家分析,截至今年年底,高清等离子产品将占据大尺寸等离子市场的主流地位。如果长虹不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则可能意味着由于产品落后导致的“项目难产”。
8月10日,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主办、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和等离子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等离子产业发展论坛”四川虹欧显示器公司副总经理贾云涛发言称,目前虹欧的产品目标是42英寸(XGA)和50英寸HD(XGA)级PDP模组及50英寸FHD PDP模组。同时虹欧已经完成了42HD、50HD第一轮的样机开发工作,正在进行第二轮的42HD、50HD样机和第一轮的50FHD的样机开发工作,计划于08年4月完成开发工作。
通过四川虹欧显示器公司副总经理贾云涛的发言,可以看出虹欧的产品目标是42英寸高清、50英寸高清,50英寸全高清产品。而目前42英寸平板中的液晶电视,全高清的比例已经占据42英寸平板市场接近半数。今年日立、松下等等离子产品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全高清42英寸等离子产品。其中日立还推出了42英寸全高清液晶电视。
同时业内专家指出,试制样机的成功和批量生产的成功还是两个概念。专家指出实验阶段的试制产品,27英寸高清等离子早已存在,而目前42英寸全高清刚刚量产。
分辨率问题是等离子技术向高清和全高清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目前仅有松下成功解决了42英寸全高清等离子屏幕的量产问题。但是今年秋季松下新推出的全高清42英寸等离子依然被指技术不成熟,存在发热量过高、功耗过大、亮度过低等弊端。长虹等离子项目顺利进入市场首先要过“高清”“全高清”这一技术关,否则将会面临入市即淘汰的命运。
同时长虹等离子屏生产线即便顺利投产依然不能够说大功告成。成品率是必须过得一道关,接下来是产量:长虹之所以把一期工程定为成200万片以上的产能,一个用意就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生产线开工一半能够保证基本的运营费用,全开工则能够实现盈利。对于等离子屏幕制造,基础的产业规模是实现盈利的首要条件,只有当生产线的月产量稳定在10万片以上时才能叫真正的量产。
量产规模过小在原材料采购、配套建设、仓储物流方面单位产能的成本也会显著增加。长虹等离子实现盈利必须具有一定的量产规模。目前国内市场的等离子年产量,预计07年不会超过70万台,而其销量则不会超过45万台。市场规模元不能满足长虹一期生产线半数开工的需要,这样的市场状况对于长虹等离子项目的盈利和生存肯定是一个巨大挑战。
在业界对长虹等离子项目报以怀疑态度的同时,另一个更加不幸的消息是,该等离子项目最初的发起者之一,技术提供方之一彩虹集团已经将精力的重点转移到了液晶玻璃基板项目上,而此前彩虹集团曾经是国内最主要的等离子技术推动者,在北京拥有一条试生产线和超过百名的技术人员。
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的主要组成方是四川长虹和世纪双虹,二者出资比例分别占到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注册资产的40%和42.22%。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长虹控股股东长虹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世纪双虹是长虹集团与彩虹集团06年3月组建的合资公司,主要从事平板电视关键器件的自主开发和制造。最初双方各以100万的出资占据50%股份,而之后,06年10月11日彩虹集团公告称,双方将对新公司增资,世纪双虹注册资本上升至18亿元,其中长虹集团以现金出资14.4亿元,占全部股权的80%,彩虹集团以现金、技术专利和设备占另外的20%股份。
在彩虹集团在世纪双虹中的资产比例下降至20%的同时,以该集团控股子公司彩虹电子为主体运作的彩虹液晶玻璃基板项目先于等离子项目在陕西启动。
作为国内最大的彩色显像管制造企业彩虹集团公司,于06年6月初宣布将其子公司持有的厦门高卓立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36.5%(并列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划转为集团公司持有,并借此进军液晶显示行业。厦门高卓立公司是一家液晶显示器的生产企业,其主要生产TN—LCD、STN—LCD及COG—LCM等各类液晶显示器产品,并有计划向彩色STN—LCD、TFT—LCD等高端产品发展。彩虹集团称将投资13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LCD—TFT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首期投资6亿元,建设一条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年产玻璃基板75万—90万平方米。
分析认为,彩虹集团在液晶项目上的投入已经明显大于在等离子项目上的投入。这证明相比等离子项目,彩虹集团更看好液晶基板项目和液晶产业的前景。而在彩虹对等离子项目的3.6亿投入中,包括相关设备0.98亿元、PDP相关专利及技术约1.42亿元是彩虹集团在与长虹合作之前就已做出的投入。参与长虹等离子项目,彩虹集团的实际的新投资额度只有1.2亿元,相当于液晶基板项目一期工程的五分之一。即便考虑。06年6月增资扩股之后新股东四川长虹25%股份;河北东旭机械设备有限公司5%股份,彩虹集团在液晶项目上的投入依然大于等离子项目的投资。
业界分析认为彩虹集团在投资重点上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液晶产品市场的成长情况优良,而等离子产品市场则出现下滑。彩虹集团作为以彩色显像管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向平板产品转移是必须走出的一步路。相对于四川长虹彩电只占到全部业务的半数,彩虹集团对显示器件产品的依赖更强烈。彩虹集团选择液晶而非等离子作为未来的主业,可以看出彩虹集团更加看好液晶产品未来市场的成长性。最初的等离子项目合作者将更大的精力放在液晶项目上则会使长虹集体和四川长虹在等离子屏幕的战车上捆绑的更紧:目前在欧虹等离子项目中,四川长虹和长虹集团共占据82.22%的股份。
从长虹集团和四川长虹整个多元化的战略布局来看,彩电依然是个中心环节,白电和IT只能是两翼的补充。在长虹目前收支结构中,彩电的比重依然占据一半的比例。而随着等离子屏项目的展开,一年超过百亿的产值更是相当于06年四川长虹销售额的半数以上。等离子屏项目的成败对长虹今后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长虹面临的困难不仅在彩电一项业务上。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无论是彩电、冰箱、空调、手机还是其它业务,长虹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点,长虹的多元化大厦依然是建立在沙滩之上。
长虹进入的其它产业都具有:产业成熟、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特点。以手机行业为例,目前全球80%以上的市场背排名前五位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以及LG占据。这些巨头在国内市场也处于支配地位。此外国内市场还有联想、TCL、波导、海尔等传统手机企业,以及中兴、中电等以技术见长的企业加盟。目前长虹手机连二线企业都算不上,其前路依然渺茫。
在IT行业,2004年9月,长虹与朝华科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四川长虹朝华信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四川长虹通过竞拍方式获得长虹朝华其他部分股权,公司改名长虹佳华,主要经营IT产品分销,为IBM、苹果等公司销售代理,公司在IT分销业位居第四位;同时,长虹佳华也销售自主品牌的个人便携式数字娱乐产品MP3等。该项业务算是长虹多元化布局中唯一拿的出手的一项。但是长虹佳华2006年毛利润率为5.14%,该行业的平均毛利润率不到6%,不足以支撑其主业彩电的持续性投资。
在空调和冰箱领域,长虹的建树也不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空调产业的集中度目前依然在提高,据统计在国内主要的空调上市公司的产销量中,排名前三位的格力、美的和海尔大约占据85%以上的份额。目前长虹空调也不能进入一线阵营。另据《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9月对13个主要空调品牌的满意度调查中,长虹位列末班,进一步说明长虹运作已久的空调产品市场表现不如人意。而长虹的冰箱业务尚属于刚刚进入,短期内依然会以投入为主,不能形成较好的盈利。
长虹系不容乐观的还包括长虹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04/05/06年,四川长虹作为长虹集团的控股子公司,经历了巨亏、盈利的波折。从2004年经营业收入115.39亿元,净利润亏损36.8亿元;2005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度增长,达到150.6亿元和2.85亿元;200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87.57亿元,净利润3.06亿元。分析认为,这种看似叫好的财报是建立在母公司巨额亏损的基础之上的。
作为四川长虹的控股母公司,长虹集团是100%的国有企业,同时不是上市公司,也不需要像四川长虹那样公布财报,因此掌握长虹集团的经营状况更加困难。但是从一些相关报道,以及在收购美菱案中批露的收购公告中依然可窥一斑:长虹集团已经连续亏损3年,2004年至2006年的亏损额分别为24.76亿元、393.5万元、9.57亿元,其资产负债率06年更是创下新高,达86.51%,处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
长虹集团的亏损主要源于四川长虹对美国Apex公司的债权。其中仅06年低四川长虹就和长虹集团进行了总额为15.77亿元的资产置换。四川长虹置出资产为4亿元人民币对美国Apex公司的债权和11.77亿元的存货;置入资产为长虹集团(含长虹厂)所拥有作价13.78亿元长虹商标无形资产和1.9亿元的土地使用权。针对资产置换的差额,长虹集团将向上市公司支付437万元现金。
业内人士指出,长虹集团拿到的资产为4亿元人民币对美国Apex公司的债权和11.77亿元的存货属于低效资产,也是四川长虹亏损的根源。而四川长虹置入的作价13.78亿元长虹商标无形资产和1.9亿元的土地使用权则是优质的优良资产。长虹集团向四川长虹在06年12月作出如此不合算的资产置换的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资产结构。
同时业界指出,资产为4亿元人民币对美国Apex公司的债权在当年度很难实现,11.77亿元的存货以很难实现销售,这两点自然导致长虹集团的亏损。而置换中长虹集团出让的作价13.78亿元长虹商标无形资产则会使长虹集团失去“商标使用费”这笔收益,1.9亿元的土地使用权在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的背景下更被认为是会在未来增值的优良资产。
虽然四川长虹通过05年的股改:管理层和员工持股,长虹集团持有四川长虹股份已经从53%多,降低到30%强,但是四川长虹和长虹集团依然具有很强的连带关系。从美菱收购案依然由长虹集团和四川长虹共同操刀、以及等离子项目双方共同出资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长虹集团的巨额亏损也被分析人士认为是由于为四川长虹“擦屁股”而产生。
在没有显著的盈力支撑,以及众多新业务都处于培植阶段的背景下,长虹贸然进入等离子屏幕制造,这样的科技密集型、高风险产业将进一步加剧长虹系,特别是长虹集团的经营风险。占据长虹新项目投资半壁江山的长虹等离子项目,能否顺利投产、达到预期产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清和全高清产品,并成功扭转国内等离子市场萎缩的困局、度过初期的亏损期、实现盈利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而从国内平板市场,日渐萎缩的等离子份额,以及长虹手里并不充裕的资金来看,一旦等离子项目出现波折,将意味长虹资金链条的断裂。而其前“蓝田事件”、“银广厦事件”,“德隆事件”“中航油事件”、“科龙系事件”等案例就将是长虹的榜样。对于今天的长虹,等离子项目绝对不是黄金宝地,而更像充满未知和风险的“莫斯科的冬天”。长虹能不能度过诸多新业务的培植期,并成功站在等离子平板的巅峰,将决定长虹能不能等来“莫斯科的春暖花开”,还是在“寒冷的冬季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