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MAXHUB从用户出发:让连接无需等待,让信息始终同频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25-09-29 作者:pjtime资讯组

    会议室的核心价值,是让信息高效流转、加速共识。从早期的HDMI线杂乱缠绕,到如今无线传屏的便捷,连接技术始终是会议效率的“隐形支柱”一一没有稳定的连接,再清晰的显示、再流畅的交互,都无法让信息真正流动起来。

    MAXHUB认为,连接技术需要做到的是:当用户走进会议室,无需思考“怎么连”“会不会断”“安不安全”,只需专注于会议本身。”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MAXHUB从网络硬件架构、全流程体验优化到未来空间互联,走出了一条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技术革新之路。

MAXHUB从用户出发:让连接无需等待,让信息始终同频

    网络硬件方案

    从产品设计上改变连接体验

    连接的稳定,始于硬件的扎实。在会议场景中,如何保证信号质量是影响连接体验的关键难题一将会议平板嵌入墙体时,墙体遮挡天线信号;天线外置设计又破坏设备美观,还增加安装难度。这些问题,让“有屏却没信号”成为不少用户的痛点。

    MAXHUB母公司视源股份工程院洪国锋博士及其团队,用完整的“网络硬件解决方案”给出了系统级解决方案。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创新就是屏下天线技术。

    不同于将天线外置或隐藏的思路,MAXHUB屏下天线技术是一套融合光学结构、外观设计与无线技术的系统性优化方案。

    “行业上一直认为屏幕是信号的遮挡物,但我们反过来想,屏幕本身也能成为信号的‘传递者’。”

    洪博士介绍,屏下天线技术不仅让信号抗遮挡能力大幅提升,适配嵌入墙体、多设备密集等复杂场景,还减少了机内主板高低频干扰,省下了解决干扰的辅料成本,成为当前成本更优的天线方案。截至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多项专利,为行业带来了创新。

    正如洪博士所说:“好的硬件方案,不是某一个技术的炫技,而是让每一个模块都为‘稳定连接’服务。””洪博士视源股份工程院博士。

    从用户出发

    全流程重构连接体验

    在会议连接的所有需求中,传屏是最高频的场景一一无论是分享PPT、展示数据图表,还是同步文档内容,传屏几乎是每场会议的“必选项”。欧阳宇基团队通过用户研究发现,用户的核心诉求集中在四点:无感(连接快、操作简单)、稳定(不卡顿、不断连)、质量(画面不失真,声音低延迟)、安全(不投错、不泄露)。围绕这四点,MAXHUB对传屏体验进行了全流程重构。

    无感 连接快、操作简单

    “想象一下,会议室里十几个人,老板、客户都在等着你投屏,这个时候十几秒就变得无比漫长”,这种等待的焦虑感成为团队的重要洞察。

    为了缩短传屏器连接时间,研发团队深入研究全链路优化,以0.001秒的尺度调优存储器加载、内核启动、CPU调度、连接协议等技术细节,尤其是尽全力优化Wi-Fi无线能力,连接时间缩短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大幅提升企业复杂无线环境下的连接可靠性。最终,新款WT15传屏器实现最快3秒连接,用户插上传屏器后,手刚收回就能实现投屏,无需等待。

    这是硬件上的提升,而在软件上,则是从整个连接步骤上进行了简化。在普遍的传屏场景下,首先需要保证连接设备在同一网络之下,接着进行匹配,保证内容投到正确的设备上,最后还需要输入连接码,才能进行传屏。 MAXHUB融合WiFi P2P、蓝牙、超声波等近场通信技术,打开了一条“快速连接专属通道”,实现设备靠近大屏后自动发现并连接,无需连接同一个局域网,也无需手动输入连接码。

    稳定 不卡顿、不断连

    稳定性的提升,则源于对细节的追求。欧阳宇基团队曾连续两年在五一假期驻守客户的会议室内一一客户对会议稳定性要求极高,任何一次断连都可能影响重要商务决策。研发团队在现场收集了大量真实问题数据,回来后对传屏器进行30万次以上的压测,捕捉到万分之一概率的偶发问题,还搭建了线上质量数据模型,实时监控每一个版本的稳定性指标。

    “我们测试过程中千分之一概率的问题,落到用户场景下,发生的概率有可能是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百,追求极致的稳定是为了每个客户都能获得稳定连接体验。”

    目前,MAXHUB传屏稳定性已达99.94%*,意味着每天几十万次的传屏请求中,基本都能做到稳定连接。

    质量 画面不失真,声音低延迟

    而“高质量”的连接,远不止于“高清”分辨率,更核心的是要解决跨设备、跨平台带来的视觉与听觉失真问题。

    在视频质量上,挑战在于确保任何设备投屏时,色彩与文字都能被真实还原。投屏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手机或电脑上看正常的设计图,投到大屏上却颜色发灰、文字边缘出现难看的色晕。这背后是不同设备色彩空间、编码格式的复杂差异。MAXHUB构建了一套画质优化引擎,针对英特尔、AMD、苹果M系列等不同芯片平台,甚至与芯片原厂合作,从底层攻克了色彩对齐、文字锐利度、图像偏色等数十个细分难题。“我们花了近一年时间,才让投屏画面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准还原。”

    在音频质量上,挑战则在于无线传输的超低延迟与可靠性。以无线麦克风BM51为例,其核心突破在于将音频数据流直接融入无线模块进行传输,并针对会议场景专门优化传输参数,实现了毫秒级的延迟和极高的稳定性。这意味着,即使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发言者的声音也能被实时、清晰地传达,避免声音卡顿、断裂或延迟不同步对会议流畅度的干扰。

    安全 不投错、不泄露

    MAXHUB传屏安全设计秉承“端到端全流程防护”理念,从硬件接口、通信传输、身份验证到网络隔离多个层面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硬件传屏器通过只读CD驱动器挂载、USB HID合法性校验及RSA密钥验证,防止恶意篡改与非法访问;软件传屏采用动态密钥协商机制,支持国密SM4或AES128加密,确保投屏数据全程加密传输。身份验证方面,结合配对机制、动态投屏码与安全模式下的二次验证,有效防范未授权访问。

    此外,协议层具备抗DDoS能力,并可通过“热点隔离”功能限制设备仅用于投屏,避免内网渗透。整体设计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全面保障企业传屏过程的安全可控。

    从“设备连接”到“空间互联”

    连接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停留在“设备连设备”,而是让整个会议空间的信息自由流转,构建更智能的会议协作场景。作为深耕连接技术多年的核心研发者,欧阳宇基对未来空间互联有着清晰且贴合技术演进逻辑的构想,其核心方向是实现“通信与感知一体化”一-让连接技术不仅能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传输,还能赋予设备感知空间状态的能力,让会议空间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适配”。

    此外,空间互联还将与AI技术深度结合,连接技术为 AI提供“无偏差”的多模态输入(如高清画面、清晰音频、精准的人员位置数据),AI则基于这些数据实现更智能的会议辅助,比如自动生成结构化纪要、实时标注会议重点,让“连接+AI”真正赋能会议决策落地。

    不同于泛化的场景构想,欧阳宇基的空间互联规划始终扎根于技术可行性与用户需求,正如他所说:“让参会者能彻底专注于会议本身,这才是技术进化的最终意义。”

    从“设备连接”到“空间互联”

    从2014年推出第一款硬件投屏器,解决线材杂乱问题;到2018年国内首创Type-C投屏器,实现免应用投屏;再到如今的最快3秒无感连接、空间互联构想, MAXHUB连接技术的进化史,本质上是“消除会议干扰”的奋斗史。由郭志强带领的用户研究团队发现:过去“60%的会议流程节点存在问题,而连接痛点是其中优先级最高的部分。’

    在连接技术的发展中,无论是产研还是用户研究团队始终保持一个共同的原则和目标:“连接设备这件事并不是用户的目标,用户是来开会的。连接对用户应该是透明的、无感的。”

    一块屏的进化

    是显示、交互、音频技术的协同

    而一场高效会议的实现离不开连接技术这个“隐形底座” MAXHUB将继续深耕“连接+AI”技术推动会议从“设备互联”走向“数智化协同”

    让每一次信息流转都更顺畅

    每一次思想碰撞都更高效,真正成就高效组织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