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显示市场,中国军团的制造能力、规模力量和技术创新速度优势已经很明确。但在品牌实力上,依然落后于韩国业者。然而,这种格局在8月份,却因为一些关键信息的披露,让人们看到了“转折点”!
两大关键信息,昭示竞争转折点
8月12日,三星电子在韩国正式推出Micro RGB背光电视,号称是全球首款搭载Micro RGB LED背光的115英寸显示产品,官方定价为4500万韩元(约合23.27万元人民币)。——这是在海信推出RGB背光LED电视之后,全球第二家正式推出这类技术产品的品牌(索尼年初推出RGB背光技术,但并未正式发布产品)。
比较而言,三星和海信在RGB背光电视有六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海信推出时间要早6-8个月;第二,海信推出的是一个系列、多个尺寸的RGB背光电视(116英寸、100英寸、85英寸),满足消费者不同选择需求;第三,三星产品价格超过海信产品1倍以上(海信85英寸发售价格为27999元,满足普通家庭购买的尺寸和价格需求)。——以上三点体现出海信暂时在RGB类背光产品上保持技术和市场的领先性。
第四点,三星称自己的产品为Micro RGB LED背光,突出Micro这一背光LED晶体规格。海信则没有明确采用何种大小的晶体,只是称为RGB Mini LED。业内人士表示,LED晶体大小不能简单视为先进性指标,应用的普遍原则是在更简洁架构下、同等亮度下,选择更小的LED晶体,这样节约LED晶圆成本。但是,LED晶体小,也意味着其自身发光能力弱。如果都是100英寸、5000分区、2万颗LED晶体,那么个头越小,其极限亮度也就越受影响。行业专家认为,保持同等分区、同等亮度,大尺寸和中尺寸显示设备应选择不同尺寸的LED芯片,做到成本和效能的平衡;或者小尺寸将牺牲分区数量——这是一个技术平衡问题,而不是先进性问题。
第五点,海信在RGB背光电视上,强调了“自研、自产、自主创新”的LED晶体技术。即,海信通过多项设计、材料和工艺创新,攻克了LED三色芯片应用中最核心的效率、寿命、色偏、色纯等关键问题,使发光效率提升15%、高湿环境下寿命延长66%、三色芯片发光角度一致性提升50%、G芯片光谱半宽降低27%,全面提升芯片性能、色彩准确性与稳定性。结合海信AI信芯新一代画质芯片H7,实现光色同控,成为全球首颗光色同控画质芯,实现了背光控制的降维打击。三星则没有明确LED光芯来源,不过三星也强调了Micro RGB AI引擎,即画质芯片及软件算法。
第六点,海信公开强调RGB背光电视已经量产,并不断公布相应产品市场情况。例如,今年618促销中,海信全球首款RGB-Mini LED电视,在5万元以上超高端市场的份额同比猛增28个百分点,以74%的销量占比创下行业新纪录。这体现了海信产品目前的市场成熟性优势。
RGB背光,将液晶背光从黑白时代带入到彩色时代,是又一次画质质变。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取得了领先优势。这甚至是人类百年显示历史上,我国企业首次取得电视机品类某一关键技术阶梯的领先优势。与技术突破同步,在规模能力上,我国企业的向上势头也在增强!
8月20日韩媒报道,因难以承受电视业务史无前例的亏损,LG电子打出“自愿退休”牌。据悉,目前LG电子电视的开工率已大幅降至60%。另据数据显示,LG电子负责电视业务的MS事业本部继第二季度录得1920亿韩元亏损后,第三、第四季度预计也将各录得约1000亿韩元的亏损。证券界甚至预计,今年LG电子MS事业本部的营业亏损规模将达5000亿~6000亿韩元。
虽然理论上自营工厂的亏损或产出下降,不影响LG最终彩电出货数量——因其依然可以采用加大OEM采购的方式,保障市场供给。但是,自营工厂往往负责高端产品线的生产,是企业高附加值和产品技术能力的“表征”。LG自营工厂业务承压,反映的是LG电视产品在高端市场战斗力的下降。
实际上,近三年来全球高端彩电需求中,Mini LED背光源和大尺寸成为主流。而这两个领域恰是我国企业在主导。例如,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年一季度,海信100英寸(100吋)电视销量稳居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海信系100英寸电视全球出货量占有率已达56.71%。再例如,今年上半年,TCL电视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7.6%至1346万台;其中,中高端产品Mini LED电视全球出货量同比增幅达176.1%至137万台,稳居全球第一。
全球市场高端电视的传统代表是LG和三星主导的OLED产品。但DSCC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Mini LED电视以超过50%的销量占比首次反超OLED电视。2025年Mini LED电视将具有显著规模优势。Mini LED电视超越OLED电视主要依靠性能提升、尺寸线更全、大尺寸产品更多,以及供给侧的技术扩散优势(不受特殊技术限制产能)和技术升级优势(例如向RGB背光迭代,与QD技术结合等)。或者说,LCD技术的成熟性与大尺寸优势,LED技术的先进性与不断创新,成就了Mini LED电视的高端主流地位。
而这种高端彩电市场的“趋势性”变化,结合LG最后的LCD面板和模组线出售、失去主流显示技术核心制造能力,使其电视业务压力陷入“夹板气”格局——即上游受制于人、终端面临极大竞争。
显示产业“后”中韩时代已经来临
彩电是显示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面板则是支撑这一细分市场的关键产业环节。目前全球液晶面板产业几乎绝大部分集中于我国。其中大陆地区占据绝对优势。而且近年来只有我国大陆地区有新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投产和扩产。
同时,在OLED显示下一代技术与产线上,我国已经有京东方和维信诺两家企业投入8.6代线建设,投资规模超越韩国业者。且消息表明,TCL华星亦即将投入8.6代OLED线建设。更为有意思的是,建设新8.6代OLED线,京东方采用了传统OLED显示面板技术、维信诺则采用光刻图形化蒸镀技术、TCL将采用的很可能是印刷显示技术——业内专家表示,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代表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独到研发优势,同时从整个大陆地区下一代OLED产业看,更是形成了路线备份:基于技术路线的产业风险几乎已经归零。对比而言,“外国”目前只有韩国投入了一条传统蒸镀技术8.6代OLED新线建设。
面板决定终端!这一规律下,我国显示产业看到了未来“引领全球”的机会。终端成就品牌!以RGB背光、大尺寸、Mini LED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彩电消费升级,在彩电这个显示产业最大、最耀眼的细分市场,正在托起我国终端品牌从“大到强”升级的关键支柱。
对此,国内行业人士表示,中韩显示产业对比,我国将从传统的规模优势,向规模、品牌和技术引领三大优势兼具的更健康、更平衡格局发展——传统规模优势虽然成就了“就业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人做嫁衣”,高溢价部分都流向了海外。未来,随着品牌优势和技术引领优势确立,我国显示产业整体效益能力将极大提升。
纵观全局,中韩彩电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这背后是中国显示产业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及日益提升的品牌影响力,不仅实现了细分领域的突破,在全球高端市场中占据更多主动的竞争力转变。以彩电为龙头,未来,中国显示军团有望在规模、品牌与技术的三重驱动下,真正迈向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开启一个属于中国的显示新时代。
这一转变中,受益的将包括整个显示产业价值链,不仅是上下游垂直创新的自由时代,更包括从彩电到商显、从IT到车载、从家用到工程的全线市场的中国品牌崛起。——要知道,韩国三星不仅是十余年全球彩电之王,也是十余年的全球商显之王!中韩显示产业之间的实力转折,将是全部显示产业门类的市场格局的总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