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罗清启:中国液晶面板业被外资误导

配套企业缺失沦为“加工厂”
来源:慧聪家电网 更新日期:2009-06-18 作者:罗清启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配套企业缺失沦为“加工厂”

    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了产业链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而应该建立在更大范围的、更多种类的产业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这么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企业所加入的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面板产业像集成电路DRAM产业一样,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二是产业链长,而且是上游主导型产业,需要装备、材料等相关配套工业支持。日韩企业取得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将面板上游企业与面板生产厂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较完善的供货网络,为其面板生产提供高质量有竞争力的原材料、设备等。

    中国的合资液晶面板企业引进生产线后,设备和材料只能从输出方购买,原材料的利润大多被输出方控制,国内企业相当于花高价买了个高级加工厂,与输出方建立了个管道。通过这个管道要不断向输出方采购原材料,液晶面板生产线实质上已经沦为“高级加工厂”。

    以上广电NEC为例,由于国内缺乏完整的相关配套产业链,因此上广电的上游关键零部件、设备及材料,不得不依赖NEC在日本建起的采购关系,日系厂商在这条归属于上广电的生产线上,继续发展着衍生关系和交易。上广电获得了日本厂商淘汰的5代线技术,而利润最高的采购端却被日本企业所控制。

    在液晶面板制造中,我国没有TFT―LCD生产所需关键装备的制造能力,只能全部依靠引进,如清洗设备、光刻设备、成膜设备、超高真空设备等。在对于成本至关重要的产业配套率上,产业链配套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同类产品的成本普遍高于日、韩厂商,核心技术的缺乏则使我国面板企业缺少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与液晶面板产业截然相反的是,长虹不仅仅投资建设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而且还积极推动产业链的建设。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长虹先后举办四次全面覆盖材料、器件、设备、研发的本土等离子产业链建设研讨会,共邀请200余家业内企业参会,进行多边深入交流,目的是以长虹新型等离子显示屏为核心,建设中国等离子产业集群,实现原材料、元器件国产化,工艺设备国产化,基础技术研究本土化,建立完善的国内等离子产业支撑体系,取得持续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

    长虹在等离子屏领域的战略规划是这样的:以新型等离子显示屏项目为突破口,形成包含一大批上游化工、电子浆料材料、微电子、半导体、平板显示用玻璃等完整的本土化等离子产业链;与国内具有相关设备开发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开发研制,实现高精度制造设备国产化,推动中国新型显示装备制造业发展;建立国家级等离子工程技术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完备的基础技术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艺技术研发等多层次的研发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液晶面板企业在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时,就已经陷入外资企业的误导阴谋中,外资企业转移的是淘汰的落后生产线,中国面板企业陷入“引进即落后”的困局;同时,外资企业通过转移落后生产线设置了病毒性陷阱,相当于从中国面板企业身上插了材料采购、专利收费、设备及部件维修三根管道“吸脂”,抽取产业利润,而长虹等离子屏项目的成功量产,无疑为国内面板产业摆脱外资挟持提供了一个范本。(

   

 标签:
上一页 1 2 3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