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掌握上游面板领域的话语权,日前中国提出了千亿面板投资计划,正在筹划6代、7.5代、8代生产线。但笔者认为,从京东方、彩虹、龙腾光电等液晶面板企业连年亏损的情况来看,导致我国该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入外资企业的误导圈套,他们通过转移落后生产线、出售原材料、收技术专利费三种方式对中国面板企业实现全面控制,令中国企业成为一个来料加工型的组装厂。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的竞争,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掌握了产业的核心技术就在竞争中取得了先机。核心技术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首要因素,是产品依附存在的关键要素,不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彩电产业要振兴,首先要振兴核心技术。
近期,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液晶电视面板生产线的上广电,传出2008年巨亏18亿元的消息。而国内另外两家液晶面板生产厂商京东方和龙腾光电在2008年也出现了大幅亏损。液晶面板生产企业的集体性亏损,为中国彩电面板产业敲响了警钟,中国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根本无法主导自己的产业命运。
上广电等国内液晶面板制造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产业的关键技术。由于缺乏对技术的掌控,在上广电与NEC的合资公司中,尽管上广电斥巨资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双方合作中短板依然明显。上广电五代线的技术和专利全部从NEC引入,在技术和经营上对NEC的依赖相当严重。在合资过程中,上广电并未获得主要技术工艺的转移,没有彻底掌握核心技术,几乎变成了纯粹的加工厂。
液晶面板的技术大都掌握在日韩彩电厂商手中,他们采用垂直整合的生产方式严格控制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并以技术控制中国面板产业,攫取高额利润。同时,由于涉及液晶屏的有效专利数量达到9684项,而中国企业几乎不掌握核心专利。中国的液晶面板企业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向外资企业缴纳数量不菲的专利费。
与液晶面板不同,中国等离子面板产业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的发展。以长虹为例,通过实施自主创新和海外并购并举的双向整合模式,目前,长虹已掌握了60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涉及新型等离子显示屏结构、工艺流程、原材料、电路的软硬件设计等,其中多项属于基础核心专利,世界其他等离子面板生产商都在使用。
随着全球面板产业竞争的加剧,该产业更像是一个“时间产业”,先进生产线的建设速度成为主导企业能否成为行业内领跑者的重要因素。高世代的产品生产线是企业和整个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没有先进的生产线,产业也就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长期以来,中国液晶电视产业的发展饱受“缺屏”困扰。国内虽然有上广电、京东方和龙腾光电三家液晶面板制造企业,但都是落后的第五代生产线,生产出的液晶面板主要供应电脑显示器。中国彩电企业需要的液晶面板90%以上都要从日本、韩国和台湾进口,这就造成了国内彩电企业在面板资源上受国外企业钳制的局面。
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第五代线刚投产时,以日韩、台湾厂家为代表的第五代液晶生产线的产能已经全面释放,并且第六代生产线也开始少量投产。由于不掌握技术,近年来国内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始终停留在五代线上,而国外企业都已经建设第10代、11代生产线了。
落后的生产线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多方面都低于高世代线,更为重要的是,大尺寸电视成为当前平板电视市场的主流,而低世代线是根本无法实现切割的,大部分只能供应电脑显示器,这就造成了当前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即使拥有生产线也还是要从外资企业采购面板的尴尬境遇。
而3月份实现量产长虹等离子屏项目采用国际最新一代的“八面取”量产技术,最终将形成年产600万片以上等离子屏模组的能力。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等离子生产线八面取是主流,相当于液晶行业的7代线。因此,长虹投产的等离子生产线是目前最先进的一条生产线,松下、三星、LG等都在使用8面取技术。目松下与长虹都在研究16面取的技术准备,但现在还没有开始量产。
面板产业代次越高,生产大尺寸的成本相对越低,越具有竞争力。当然,生产代次越高,需要的工艺技术和控制水平越高,更高次代的生产线代表着该面板厂的技术实力越强。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企业频频接手国外淘汰的生产线显然是不明智之举,6代液晶生产线需要投资约150亿、7代线则要200亿以上。6代线对应的是32、37英寸,32英寸最便宜卖到130美金,现在做6代线一年折旧20个亿,由此看来,低世代生产线要收回投入是个未知数。
从上广电建设的5代液晶生产线线来看,落后的面板生产线俨然成为最沉重的“包袱”,造成了“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窘状。因此,以长虹为代表的建设高世代生产线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解决当前“缺屏”现状,摆脱国板控制的一条有效路径。
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了产业链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而应该建立在更大范围的、更多种类的产业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这么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企业所加入的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面板产业像集成电路DRAM产业一样,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二是产业链长,而且是上游主导型产业,需要装备、材料等相关配套工业支持。日韩企业取得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将面板上游企业与面板生产厂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较完善的供货网络,为其面板生产提供高质量有竞争力的原材料、设备等。
中国的合资液晶面板企业引进生产线后,设备和材料只能从输出方购买,原材料的利润大多被输出方控制,国内企业相当于花高价买了个高级加工厂,与输出方建立了个管道。通过这个管道要不断向输出方采购原材料,液晶面板生产线实质上已经沦为“高级加工厂”。
以上广电NEC为例,由于国内缺乏完整的相关配套产业链,因此上广电的上游关键零部件、设备及材料,不得不依赖NEC在日本建起的采购关系,日系厂商在这条归属于上广电的生产线上,继续发展着衍生关系和交易。上广电获得了日本厂商淘汰的5代线技术,而利润最高的采购端却被日本企业所控制。
在液晶面板制造中,我国没有TFT―LCD生产所需关键装备的制造能力,只能全部依靠引进,如清洗设备、光刻设备、成膜设备、超高真空设备等。在对于成本至关重要的产业配套率上,产业链配套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同类产品的成本普遍高于日、韩厂商,核心技术的缺乏则使我国面板企业缺少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与液晶面板产业截然相反的是,长虹不仅仅投资建设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而且还积极推动产业链的建设。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长虹先后举办四次全面覆盖材料、器件、设备、研发的本土等离子产业链建设研讨会,共邀请200余家业内企业参会,进行多边深入交流,目的是以长虹新型等离子显示屏为核心,建设中国等离子产业集群,实现原材料、元器件国产化,工艺设备国产化,基础技术研究本土化,建立完善的国内等离子产业支撑体系,取得持续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
长虹在等离子屏领域的战略规划是这样的:以新型等离子显示屏项目为突破口,形成包含一大批上游化工、电子浆料材料、微电子、半导体、平板显示用玻璃等完整的本土化等离子产业链;与国内具有相关设备开发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开发研制,实现高精度制造设备国产化,推动中国新型显示装备制造业发展;建立国家级等离子工程技术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完备的基础技术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艺技术研发等多层次的研发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液晶面板企业在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时,就已经陷入外资企业的误导阴谋中,外资企业转移的是淘汰的落后生产线,中国面板企业陷入“引进即落后”的困局;同时,外资企业通过转移落后生产线设置了病毒性陷阱,相当于从中国面板企业身上插了材料采购、专利收费、设备及部件维修三根管道“吸脂”,抽取产业利润,而长虹等离子屏项目的成功量产,无疑为国内面板产业摆脱外资挟持提供了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