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CRT电视的上游产业,中国彩管业在2005年呈现了行业巨亏局面。在全球范围内,受平板电视冲击,CRT电视市场面临饱和,整机厂商战略调整,CRT电视减产,彩管出口价格进一步下跌,加之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导致彩管企业销售明显放缓,应收账款和存货大幅攀升。其中,彩虹电子亏损7.5亿元、安彩高科亏损2.5亿元、广电电子亏损1.4亿元……触目惊心的数字为中国彩管业拉响了警钟,20年前,政府实施“彩电国产化”重大工程,通过直接投资和发放银行贷款的形式投入150亿美元,打造CRT产业链,7大彩管厂的建立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如今,彩管业的前景不得不令政府揪心,顺应产业趋势,不仅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还需要时间。
根据信产部统计,2005年全国的平板电视产量达到200万部,与8283万部的彩电总产量相比,平板电视产量只占很小一部分。信产部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司市场处处长黄建忠据此表示,关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抓主要产品,抓主流产品,还要抓所谓的“看家产品”、“吃饭产品”。“今天中国的老百姓消费能力还是有高有低,消费层次是高低不同,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城市消费者、广大农民,企业今天仍然需要一些物美价廉的彩电提供给他们,所以我们还需要在这个方面予以关注。”黄建忠说。
政府立足于整个大的产业环境,希望企业把投入重点放在主流产品,确保产业的稳定发展。
技术失语制约企业市场开拓
企业因为对平板市场的乐观估计而纷纷明确未来平板电视发展战略:通过加大平板电视的营销力量,强化销售网点建设,各大彩电企业都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领。2006年春季,TCL、创维在成都召开年度经销商大会时,就向各级经销商强化平板电视营销精神,在展示的新产品中,平板电视也占据了很大比例。为了能够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海信等企业开始积极向二三级市场渗透。
“企业的营销策略大都是以高端带动低端,强化高科技概念,树立企业形象。况且,平板是产业的发展趋向,在企业的市场推广中,要紧扣市场脉搏,抢占市场。否则很可能让竞争对手占了先机。”王一飞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
事实上,伴随着2005年上游新世代面板生产线陆续实现量产,面板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基本上都是通过进口核心部件生存的本土企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平板电视正向成熟期过渡。掌握了上游资源的外资品牌,尤其是日韩品牌,迟早会通过价格战,降低市场门槛,强制性地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最大限度达到控制和占领市场的目的。当年日本在推广彩电技术的时候就曾经使用过这样的策略。如今,核心技术缺失的本土企业,如果不能把握市场先机,拼抢市场份额,将会很容易陷入被动。
国内彩电企业的战略重心转移有着主动选择和被动转变的因素,而这种战略的成功依赖于市场认可。“不可否认,中国有10亿农民,但是中国农村有很多地方都没有有线电视,只能模模糊糊收到3、4个台的老百姓,是不可能花上8000~10000元去买平板电视的。即便是中国的三四级城市,具备购买力的消费者也在少数。”王一飞坦言。
缺少技术话语权的国内彩电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规模优势,必须依赖市场的进一步开发,依赖上游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依赖平板电视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