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电市场对“平板”概念的高调吹捧下,国产厂商的“平板”大战提前进入“微利时代”。这时,政府出手了,仅凭“平板电视在中国还不是主流”的观点,就能够扭转企业彩电战略的失衡现状吗?
中国彩电行业真的进入平板时代了吗?无论是从本土企业日益明晰的战略倾斜,市场愈发惨烈的价格鏖战,还是平板论坛的举办渐次频繁,都无一不在昭示着这一点。
然而,7月10日在青岛举行的平板论坛上,信产部主管部门官员的明确表态却驳斥了这样的观点,“平板电视在中国市场是主导产品,但不是主流产品。”这次表态似乎在给平板市场上激战正酣的本土彩电业打了一剂镇定剂。
面对2005年中国彩电业整体下滑,产业界普遍认为信产部表达上述观点具有一定背景因素,希冀行业寻求更加稳步的发展。
“企业最终会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尽管政府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彩电业是中国尤为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企业的自主程度也更高。”供职于国内家电知名企业的王一飞表达了大部分企业的立场。
在巨大的市场诱惑和内外交困的竞争局面之下,国内企业是退而攻守还是采取更加激进的策略?
产业亏损政府明确导向
或许在经销商看来,政府态度对于生产厂商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苏宁电器相关人士认为,商家只会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差异,来确定相应的产品。目前,平板电视主要针对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级城市。政府明确平板市场地位,并不会给商家策略带来更大改变,但却会对生产厂商的产销比例的调整带来相当的指导意义。
“2005年彩电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平板市场的增长没有取得那么大的量,而发展平板产业相应给彩管行业以很大冲击,彩虹巨额亏损就是一个例子。这给整个大的产业带来很大的风险,这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王一飞透露。
2005年,国内彩电业整体下滑,信产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在我国家电制造业平均利润为0.61%,厦华、海信、康佳等多家彩电巨头的企业净利润率已不足0.5%。
平板电视的销售并没有给企业利润率带来更大的助益。厂商原本希望通过产品更新换代,逐渐摆脱CRT时代的价格混战,不想在新一轮的较量中再度陷入降价漩涡,微利时代也提前逼近。尤其在2006年伊始,外资品牌主动发动价格战,本土品牌为保证市场份额被迫应战,利润进一步摊薄。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的调查中显示,2006年上半年,海信、厦华、创维位列国内平板销售排行榜的前三名,三家销售量之和达总销量的35%,但反映到销售额上,三家之和仅为总销售额的28%。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销售额不成正比。针对这种市场状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陆刃波表示,国内企业靠规模求效益的发展阶段应尽量缩短。
然而,就企业现状而言,这样的发展阶段很难缩短,由于占整机成本85%的核心组件依赖进口,缺乏技术话语权的国内企业不得不再次依靠价格利器“杀”出一片天地,通过拼抢市场,把自己的规模做大,保证收益,从而在与上游面板供应商的谈判中把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