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旧三包逐渐显现出疲态,新三包的出台迫在眉睫。毫无疑问,推陈出新,对旧三包进行改革,这对企业、市场乃至整个产业都是好事。然而,改革总是伴随着风险。实施改革并不意味着水到渠成,如果没掌好舵,同样存在中盘失手的可能。
以高端电视的售后服务为例。随着平板电视的日益普及,应用于传统CRT电视数十载的售后服务规范逐渐显现出许多不合时宜的弊端,规范的落后留给不少企业“压缩开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除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地相继推出专门针对平板电视的三包规定外,很多协会、组织也纷纷鼓励优秀企业先走一步,推陈出新,订立各自的三包售服措施,在平板三包未出台之前,地方性、行业性推荐标准“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派欣欣向荣。
我们不能否定地方性、行业性推荐标准的积极意义,也不能抹杀他们在完善高端电视售后服务和促进整个产业链完善方面的功劳。然而,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基于企业自劝作的个性化标准接二连三“诞生”的情况下,新平板三包标准出台的要求就应越发严格。应着重体现以下三点:
首先,标准应该订得更细。如果电视新三包和地方上已经执行的标准一样,并没有对细分市场做出明确的划分,必然会导致售后服务不到位,类别之间存在法律的真空,导致一些漏洞的存在。所以应对各个类别的电视做出明确细分,做到微观层面的控制。
其次,应该更全。电视新三包的规定应该涵盖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高端电视,尽量做到对现有产品全面进行规范,这样才会对整体市场有个宏观的把握。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电视新三包的出台应该考虑产业实际。由于目前我国平板电视的核心技术都非企业自有,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执行三包,对国内外厂商实施同样的三包要求,势必加重国内企业的负担。据专家介绍,目前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70%的销售利润被上游厂商攫取,在剩余的30%的利润空间下,如果再让国内企业承担100%的售后责任,必然导致企业超负荷的运转,这毫无疑问会对整个电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一旦出现不和谐音符,迟早会将整个产业链引入到土崩时代。
因此,与地方性的标准不一样,电视新三包必须对上下游厂商所承担的服务份额做出明确的划分,谨慎处理双方的利益关系。
显而易见,考虑产业实际理所当然是新三包出台考虑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