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第三季度后,还有最惨双十一!”这是大屏君接触到的一位彩电行业人士对2025年当下彩电市场的总结。
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615万台,同比下降12.1%;零售额252亿元,同比下降8.1%。——2023年以来,虽然彩电市场时不时出现“下跌”,但毕竟有大尺寸化潮流支撑,销售额数据还是以增长为主。而2025年三季度,随着大尺寸成长性日渐到顶,这套逻辑已经行不通了。
目前,双十一彩电统计数据尚未出台。但业内无一人敢于看好双十一战绩。11月11日已经过去数天,数据迟迟不出、战报迟迟不报,这显然就是报喜不报忧。对此,大屏君可以引用上一个“热销季”的数据,即十一黄金周,作为参考基点: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十一促销期(25W39-25W40:25.09.22-25.10.05),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115万台,同比24年下降21.8%,同比23年下降8.2%;零售额规模为53亿元,同比24年下降22.3%,在大尺寸占比明显提升的背景下销售额和23年持平。
而且,彩电市场这股“冷风”不仅在国内市场蔓延,也在全球市场蔓延:TrendForce 集邦咨询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全球电视出货量仅约4975万台,同比下降4.9%,为历年同期首度跌破5000万台。这直接导致10月份台湾地区面板行业整体营收超一成的下滑,也促使11月份TV面板市场几乎再次进入全线跌价的格局。
对于以上一系列“冷酷”数据,大屏君认为,广大彩电企业与其思考导致市场波动的原因,不如思考“存量时代如何自救”!
彩电行业必须认清现实
对于三季度、十一或双十一的市场冷淡,有很多理由可以找:例如,国补政策的激励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退坡;又如宏观经济不景气,房地产低迷……等等。但是大屏君要说的是,彩电行业现在对市场的认知,必须基于三个长期的、已经极为明确的变化做出,而不是在短期因素上计较。

第一是,视听娱乐选择的多元化。即包括PC与手机在内的娱乐选择。特别是手机短视频对传统彩电时间片的争夺。除了视频娱乐,游戏也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娱乐选择,如《和平精英》2025年春节期间创下的24小时内超8000万人登录的记录。
从2016年国内彩电消费高峰超过5000万台的规模,到2025年全年市场可能面临3000万台保卫战的低谷,10年来国内彩电消费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彩电流量持续被更多的非传统娱乐手段分流”。——而且,大屏君要强调,这不是中国市场的特例。只不过是国内市场这一步走得更早、更快。全球市场同样面临这种分流下彩电需求萎缩的趋势。
第二是,彩电大尺寸化不是“长期药方”。从消费者需求看,大尺寸化面临居室空间有限的挑战;从供给侧看,进一步大尺寸化也面临价格、运输、安装等难题和平板显示技术继续大尺寸化的瓶颈。即,一旦彩电消费达到消费者面临的现实条件所限制的尺寸,大尺寸化就会停止。从2025年数据看,大尺寸彩电增幅大幅回落已经是现实。
对此,大屏君认为,过去3年国内大尺寸彩电消费的高歌猛进,其实是给了彩电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窗口”,但是,彩电企业忙着抓大尺寸市场,却忽略了整体彩电市场的升级。这让大尺寸化达到顶点后,彩电企业依然面临和三四年前一样的市场困局。
特别要指出的是,虽然全球彩电消费大尺寸化的需求方兴未艾,不如国内市场已经有率先触顶迹象,但是全球市场早晚也会面临“大尺寸化趋势到顶”的问题。
第三是,彩电消费太依赖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加速离开彩电消费场景。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显示,自2016年以来,我国的电视开机率由70%断崖式下降到2022年的不到30%。——而且仅剩的三成开机率,主要还指望老年人。2025年三月,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电视开机率高达83%。
对于高龄群体的高开机率,大屏君认为,如果反推,那就是年轻一代的开机率“低得可怜”。甚至,无电视装修设计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即,对于少数年轻家庭,电视机已经在家中没有了位置,被彻底踢出局。
而一个常识是,年轻人才是一个产业未来的主力市场。随着人口世代迭代,彩电产品将面对以今天“不熟悉”电视的年轻一代为核心的整个消费市场结构。且这种趋势的形成,根源是年轻人有更多、更便捷的娱乐方案可选,这一原因未来不会消失,甚至会持续加强。年轻人对电视的不感冒,也不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特例,而是一种具有全球内生性的共性趋势——只不过有些地区走得比较快而已。
大屏君认为,以上三大趋势,都是长期确定性的趋势,是真正影响未来行业发展大势和行业企业命运的“转折性”趋势。
彩电企业必须重回尊重每一个消费者选择的轨道
长期以来,大屏君觉得,彩电企业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他们应该引导消费者如何消费。诚然,在技术迭代很快的阶段,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目前彩电消费是存量市场、是成熟市场,平板显示技术也高度成熟,再去想“消费者要听我的”而不思考“我要听消费者的”就“乾坤颠倒”了。
事实上,彩电企业在“引导”消费者上,有过很多反人性的产品战略。例如,小尺寸彩电不配置新技术,如开机广告二次赚钱,系统升级增加一堆有的没的APP,舍不得在SOC上多投入一点料,一些新技术出来往往就要高价销售、产品操作复杂化……这些都是把“买方市场”当作“卖方市场”操作,将本就开始远离彩电行业的消费者,推得更远。
对此,大屏君要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这两年,手机市场开始推出“小屏旗舰”概念。vivo X300以“小屏旗舰”的定位杀出重围,其搭载天玑9500芯片、蔡司2亿像素主摄的机型,用6.31英寸的黄金尺寸机身……小屏旗舰,对应的是此前但凡旗舰,就要在屏幕上“超大杯”的设计。但是,手型不同、手掌大小不同,握持最舒服的尺寸就会不同。尤其是女性手掌明显比男性小,显然需要的最佳尺寸会不同。大小屏、不同需求,都有旗舰,才是对不同细分客户群的尊重。
再例如,小众、存量、非高科技的行业,铜摆件、失蜡法铜工艺产品上,“铜师傅”正在准备香港IPO。将一个千年历史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类,做出一个IPO,靠的是“质量+文化创意”,靠的是对此前市场中“一堆质量参差不齐,乃至于基本都是劣质为主的铜塑产品”的拨乱反正。这背后,是好好服务消费者的“初心”。
现在彩电行业最需要的就是,重回“好好服务消费者”的初心。大屏君认为,至少有几件事情马上就可以做!
第一是,去掉反人性化的东西。尤其是开机广告、系统更新乱加APP、内存配置等不够大(特别是与手机相比非常小)、操作复杂不够直接……等等问题,都需要“直接一刀砍到底”。
第二是,大小屏客户一视同仁。即消费者选择32/43英寸,更多不是因为便宜、因为买不起大屏: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基本决定了选择小屏,就是因为空间只放得下小屏幕。这时候,小屏就是低配的策略,就是在“嘲讽消费者——你为啥没有个大房子”,是主动拉开与消费者的距离。包括低反射、超薄、HDR、分区背光、类纸屏、AI、高刷、高端CPU、4K……等,都需要在小屏上配置起来——即任何一个消费尺寸档位,都是旗舰、都是爆款、都是“好产品”,而非大屏是高端,小屏是阉割。
第三是,砍掉新技术就要收智商税的传统思维。彩电产品的技术进步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新技术带来的画质提升价值持续递减,差异显著度并不充分。这样背景下,不要将新技术一下子就“价格翻倍”,而是应该以平民价格服务于更多用户。拉住用户的好感和粘性,而不是“宰上一刀”才是新技术现阶段应有的使命。
第四是,重整产品线和型号体系。不同型号之间是差异品类,是定向优化和提升,而不再是“高中低”的排队。即每一个型号都是旗舰、都是爆款。区别仅在于“冲突性”设计的取舍不同。
第五是,切实提升屏的加法体验。对于一些用户,可能他就需要一块画质一流的屏,这是一种细分需求、需要特定产品满足;另一些客户注重音效,电视也应当是智能音响、音响陪伴机器人;还有些用户或需要很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用于玩游戏或者远程办公,这时候电视CPU和存储就要和旗舰手机看齐——而不是目前可能相差一个数量级的算力能力……
大屏君觉得,至少以上这些产品变化,是对消费者友好的,是彩电企业马上就能做到的。如果说有些困难,也只是彩电企业内部,一些部门、一些岗位上的既得利益者的“奇怪想法”,而不是市场规律或者是技术现实、消费现实层面的。
对此,大屏君认为,即便是存量市场,彩电企业也能实现营收和利润增长。核心就是抓住消费者的心,做好服务:为什么32英寸电视就必然是五六百元的低“技术权”配置?!32英寸的电竞显示器,可都是高性能角色。如果32英寸电视国内市场每年300万台的量,均价提升一倍,成为要音效有音效、要算力有算力,能玩大型手机游戏的产品,这难道不能提升彩电行业的经营业绩吗?
所以,存量之争下,彩电企业应该回归服务消费者的初心,聚焦用户体验,通过产品创新和精细化运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质量性”增长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冷,并不可怕!找到原因、完善对策,积极拓展新价值空间,每年3000万台彩电消费依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以上,是大屏君的一家之言。












WAP手机版
建议反馈
官方微博
微信扫一扫
Pj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