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绿之韵集团作为深耕大健康产业的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立足湖南本土资源禀赋,以党建为引领、基建为支撑、产业为引擎,探索出一条“红色赋能、绿色发展、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通过系统性实践,绿之韵不仅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与民生福祉,更构建了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自2006年成立党支部,到2016年升格升级为党委,绿之韵集团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人才联育、发展联动”的“四联”工作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在具体实践中,绿之韵集团党委打破传统村企帮扶界限,创新实施“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工程。集团党委与村党支部紧密对接,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项目和产业链上,实现村企资源共享。为村级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涵盖人才输送、资金注入、技术指导、项目引入等,实现组织共建、阵地共享、活动共联,并出资为村支部建设活动中心,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同时,企业党委与村支两委建立月度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村民提需求、企业出方案、支部抓落实”的闭环模式,共同制定“一村一策”帮扶方案,精准解决乡村发展痛点,推动帮扶模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2022年,集团通过湖南省慈善总会捐赠200万元专项乡村振兴资金,与浏阳、安化等9地村委签订村企共建协议。依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水果产业种植、美丽村屋建设、道路硬化工程、景区提质改造等丰富多样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携手共建美丽乡村。
绿之韵集团这种党建引领的村企共建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中“谁来引领、如何引领”的核心问题,被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基建先行:补齐公共服务的生态宜居短板
绿之韵聚焦乡村民生短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改善人居环境、激活发展潜力,构建“宜居宜业”的乡村新格局。
在安化县冷市镇胡家村,绿之韵从最初为江南镇黄石片区捐资30万元完善水电、道路和学校设施,到后续为各地修路建桥、修建村民活动广场,再到疫情期间助力胡家村防控、近年来推动胡家村道路扩建及乡村教育发展,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
截至目前,绿之韵集团支援安化建设的行动遍及高明乡、古楼乡、冷市镇、江南镇、烟溪镇等地,项目涉及赈灾济困、兴教助学、孤残救助、医疗卫生、修路饮水、养老医疗、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等多个领域,有效补齐了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
在浏阳小河乡乌石村,绿之韵集团探索“基建+消费”融合帮扶。一方面,每年定期举办两场农产品直购会,搭建产销直通桥梁,解决特殊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在浏阳多地捐建 “慈善爱心驿站”,构建“实物助困+服务助困+精神关怀”三维帮扶网络,有力提升乡村温度。
总结实践经验,绿之韵以硬件改善为产业发展铺路,教育投入为乡村注入活力,产业协同则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三者深度耦合,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稳固基石。
产业活血:打造乡村振兴动力源泉
立足大健康产业优势,绿之韵集团以“中医药产业+”为抓手,构建“研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帮扶体系,以全产业链思维深耕乡村沃土,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利益共享,构建“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集团先后在湖南益阳、安化、新化、祁东等地布局6大种植生产基地,其中安化中药材种植基地被列为湖南省委、省政府“万企联村・共同发展”30个省级重点示范项目。
在研发环节,绿之韵集团构建“3院校、3中心、1工作2站4中心”立体研发模式,与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以中国螺旋藻之父曾昭琪、张媛贞教授,全球超分子领域著名专家张嘉恒博士,浙江大学研究生导师高志刚博士为核心的专家团队,累计申请专利300项。2021年7月,绿之韵集团与新化县农业农村局就新化黄精及其他道地中药材相关产业规划升级和精深加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随后,绿之韵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作,以道地黄精为原料,成功研制黄精发酵饮品。
在产业模式创新上,集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基地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鼓励和扶持乡亲们成立专业合作社,将产供销环节有机统一,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种全产业链的造血赋能,以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为产业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凭借在乡村振兴及产业帮扶领域的突出表现,绿之韵集团收获了诸多荣誉: 2020年,被湖南省市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别认定为“湖南省小巨人企业”“长沙市小巨人企业”;2021年,先后获评“长沙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湖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023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荣誉称号。
绿之韵集团的乡村振兴实践,既是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更是对“共同富裕”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其以党建“铸魂”,以基建“强基”,以产业“活血”,探索出一条组织化引领、系统化投入、链条化发展的特色之路。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深度绑定企业核心能力与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要素,科技赋能提升价值,市场机制畅通循环,最终实现乡村从“外部帮扶”到“自我造血”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