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后“战略性亏损”难免?
在业内人士看来,百思买重返中国市场之所以“欲说还休”,可能与其2011年的业绩有关。
2011年第三季度,百思买的盈利下滑29%。第四季度,其开张14个月以上门店和网站营收有所增加,但是在连续5个季度的营收同比下降后,第四季度的增长也不足1%。2011年年底,百思买还登上了由美国某媒体评出的2012年“岌岌可危”的公司名单。
反观中国市场,尽管五星电器完成了40家的开店目标,但与国美(微博)、苏宁差距明显。报表显示,2011年前三个季度,后两者新开店面数量都超过了240家。
洪仕斌认为,基于中国市场2011年的表现,百思买的重返只是时间问题,但必须直面国美、苏宁的巨大压力。百思买品牌在中国市场比之前两者没有优势,而且此前的失败也表明,百思买将自身的商业模式完全复制到中国是不成功的。
在渠道为王的国内市场,国美、苏宁有着店面优势,在与供应商谈判中规模效应降低了采购成本。百思买店面数量少,没有渠道优势,采购不具备优势的同时,此前现金采购的模式也被洪仕斌认为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洪仕斌表示,“现金采购使得资金使用率很低,自己配备促销员的形式也让人力成本增加。” 此外,本身百思买此前的单店盈利能力就不足,不能跨过盈亏平衡点,就更迈不出脚步,由此“在错误中越陷越深”。
百思买似乎也考虑到了 “水土不服”的问题。王健曾表示,百思买已找到的新经营模式将会是适合中国市场的模式,不会融合五星电器的元素,但在业态上将与以前的“西式”有所区别,从出样到价格、服务均将贴近中国消费市场。
不过,基于此前经历,业内对百思买重返中国市场持悲观态度。洪仕斌就怀疑百思买是否有足够的决心面对“战略性亏损”,“真正要扎根下来,就要做好两年不赚钱的准备,真正做‘中国的百思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