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五一旺季,彩电本土企业与外资品牌在产品及市场策略上出现了明显分化。
外资品牌代表企业三星、索尼的新品发布分别在4月10日、20日,强调的依然是技术。
三星拿出了LED,索尼则以9.9毫米的超薄液晶说事。而本土品牌都赶在4月7日之前推出了新品,专攻应用功能的整合及性价比,教育消费者“实用”就好。
理想
舞台上的男演员磕磕巴巴地背着台词,提及“LED”时,舌头在口腔里打卷。台下人笑。三星LED新品发布会上,组织者希图通过一个小小的情景剧,介绍LED的优越性,但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演员们,对彩电专业知识甚是陌生,卡壳难免。这从一个侧面预示了已连续三年保持全球彩电销量第一的三星,要在中国市场推广LED产品并以其保住冠军位置,有一定难度——如何用浅显易懂、生动可见的方式让普通消费者了解LED的“好处”,让其自愿多花钱放弃价格日渐贴近的LCD液晶电视而选择LED?
正如中国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所言:LED电视会是未来一个方向,各厂商的步骤不同。现在LED电视还是针对中高端用户,在大众层面普及需要2—3年的时间。
姗姗来迟的索尼新品,仍以精益制造示人,9.9毫米的厚度,对液晶电视的“轻薄”追求几近偏执。而“双倍速驱动技术”及“彩色增强技术”,强调的还是画面的色彩和清晰度。
一个提前介入新技术、另辟蹊径,一个精益求精、自我把玩,彩电外资品牌在理想之路上继续前行。
现实
与此同时,本土品牌正以价格战这一现实主义手段,横扫彩电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如创维在几经降价之后,又将4月18、19日定为“万人团购日”。北京地区万人大团购产品型号囊括32英寸到55英寸,优惠幅度低至5折。
本土品牌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争夺更多的话语权、定价权,将争夺的重点放在了液晶电视的主流尺寸上。
统计显示,从3月至今,国内市场52英寸液晶降价幅度远大于55英寸液晶。如TCL刚刚降价的TCL L52M71F,3月份第一周全国市场均价为9789元,到第四周降到9154元,一月内降幅达6.5%。另一款海信52英寸液晶TLM52V67PK,均价则从3月份首周的9823元,降至第四周的9422元,月度降幅为4.1%。在国产品牌的推动下,三星一款52英寸液晶LA52A650A1R的均价,也在相同时间段内从18403元降至17221元,月度降幅为6.4%。
55英寸液晶电视价格波动较小。
尽管如此,市场上52英寸液晶电视平均单价仍远高于55英寸。据奥维咨询统计,截至3月底,国内市场52英寸液晶平均售价约为14382元,而55英寸液晶均价则为11419元。
“导致52英寸与55英寸液晶均价倒挂,是外资品牌52英寸液晶平均单价贵得离谱所致。”某国产彩电营销老总分析,目前国产52英寸液晶均价约1万—1.2万元,而外资均价则在1.8万—2万元之间。
价格倒挂,导致52英寸液晶作为市场主流尺寸的地位难保。今年1月份,创维宣布全面停产52英寸液晶,主攻55英寸液晶。4月,康佳和三星也推出55英寸液晶。此前,索尼也有55英寸液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