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一直以来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直到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的到来,高清数码、高清电视等等高清产品,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各个领域。当然,作为一个蕴含几十亿元的碟机大市场,也无可避免地要跟随高清趋势行走。国际大厂逐步将高清触角伸到中国市场,“蓝光贵族”自降身价,以4999元平民低价进入国内家电卖场。而一直坐壁观望的国内DVD厂家也开始试水高清,以中国红光为首的EVD、CH-DVD、NVD等加紧高清产品的研发及内容商的合作。2008年初,在HDDVD正式宣布退出下一代高清DVD标准之争后,引发了中国高清DVD碟机市场的裂变!
虽然东芝的退出预示着全球范围内高清格式之争的提前结束,但从终端市场来看,特别是中国市场高清碟机之争远没有结束。BD胜利之后接下来要进军中国市场,不过要想开拓中国市场并非那么容易,除要遭遇CHDVD的阻击外,BD的胜利也加速了中国本土红光高清格式之间的融合。虽然从技术上讲,红光高清目前还不具备与蓝光BD直接抗衡的实力,但这种由国内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模式无疑对中国高清碟机产业起到优化的作用。由于HDDVD中国区版本即CHDVD正式通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免部分专利费用,对注重“价廉”产品的国内消费市场来说,无疑是极大优势。同时国内诸如EVD、NVD等红光高清格式代表厂商目前正积极酝酿融合及调研,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针对近日意得志满蓝光DVD。显然,对BD来说,要想在中国市场将现有的技术和内容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依旧面临着一场恶战要打。
·CHDVD卷土重来
作为HDDVD的“变异”,CHDVD这一专用中国DVD格式一直没有放弃,并一直酝酿中国市场反扑。就在东芝宣布退出之后,中国高清DVD产业协会表示,仍会在今年大力推进CHDVD的发展,把力图把目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标准DVD格式更换成可以播放高清视频的CHDVD。
·EVD自我救赎
与HDDVD有血缘之亲的EVD,这几年隐身于HDDVD与BD硝烟之中,悄悄进行着技术升级工作,并为获得好莱坞片的支持而努力。对于HDDVD之死,EVD代表人物张宝全曾对HDDVD轰然崩塌感到高兴,没有一点“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我”的担忧情绪。他认为EVD在积极努力的改变自己,并在争取好莱坞内容商的认可。并计划与好莱坞片商共同努力,如果在10月份推出新的碟机,能够获得内容商内容支持,EVD会一直坚持下去.如果在2008年年底,EVD依然没有获得好莱坞内容的支持,再坚持是很盲目的。
·NVD闯关国标
NVD技术的研发始于2004年,2006年7月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视盘机NVD问世,目前小批量生产整机,并制出3部高清电影节目盘片。中国是世界DVD的最大生产国,但核心技术和专利全部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为此每年要向国外缴纳专利费30多亿元人民币,比全国DVD生产企业的利润总和还高出4到5倍。,NVD研究的突破,使我国光盘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据悉,NVD将通过技术授权,借助长虹、创维、奇声等知名厂商的品牌力量,从整机生产、光盘录制、节目制作等几个环节入手,将NVD推向全国。
中国DVD产业路在何方
中国作为全球DVD碟机制造大国,在此前国外巨头标准争斗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做为旁观者。面对着市场激烈的竞争,高额专利费的压榨,行业利润的严重下滑,中国DVD产业的出路在何?中国DVD产业将面临几大角色转变的挑战。
1.单打独斗到联盟作战
DVD业界,如今“联盟作战”的越来越明显,东芝HDDVD输给索尼蓝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HDDVD和蓝光DVD之间的竞争与等离子和液晶电视之间的竞争非常相似,等离子阵营因为产业链成员少而发展缓慢,市场被液晶阵营蚕食,HDDVD阵营同样因为产业链成员太少而最终失败。中国DVD产业应更多关注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对市场策略及时进行调整,而不要押宝一些“概念”产品,谋取短期利益。
2.重质量也要重营销
质量决定产品生命,但一种产品要获得成功,除了拥有专利之外,还要把握好市场需求。毕竟需求决定了供给,两者之间只有达到了平衡才能构成市场,这是经济学的规律。东芝HDDVD的失败,印证了营销的重要。根据市场情况制订合理的营销策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蓝光DVD迟迟未能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开来,也缘于对中国市场认识不清。售价高达几百元的蓝光碟机,以及与DVD相比十分匮乏的碟片内容,难以调动市场需求,渠道商也没有推广兴趣。
3.闭门造车到产业融合
影响高清碟机在中国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板电视目前在中国尚未普及,并且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即便高清碟机价格降到目前普通DVD的水平,也难以打动太多中国消费者。毕竟,中国消费者并不会为高清碟机去购买一台价格昂贵的平板电视。因此,高清碟机在中国市场得到认可,必须要先受益于平板电视的普及。而这种产业之间互相依存的现象越来越多,HDDVD在格式之争中的先期优势,得益于对周边产业的认识及融合,而后期忽视SP3对BD的有利影响则导致了最终失败。因此,DVD应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功能上的融合。
4.突破瓶颈创业自救
2007年中国DVD制造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据统计全球近94%DVD播放机制造于中国。梳理全球DVD产业链,可发现DVD内容提供商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芯片提供商主要是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厂商,而盘片和整机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仍处于全球DVD产业的“打工”地位。2007年DVD播放机的出口量出现萎缩,由2006年的1.53亿台下降到2007年的1.43亿台,同比下滑6.4%,高额的专利费成为制约出口的主要因素。技术瓶颈仍是中国DVD产业亟待突破和解决的关键。目前,市场竞争模式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而转向了技术专利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在此关键时刻,中国DVD产业亟需建立自主的核心技术产业链,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只有突破了核心件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创造自己的技术标准,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地位,成为全球DVD产业的“创业者”。
5.专业化到多元化转变
2007年,DVD播放机的内销量演绎了与出口量同样的轨迹。
据统计,2003-2006年中国DVD播放机销量增长逐年放缓,2007年中国DVD播放机销售量首次出现下滑,销售量为1860多万台,同比下降3.9%,这表明中国标清DVD市场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市场饱和度进一步提高,有效的需求逐渐减少。同时,市场的不规范竞争造成DVD播放机价格的恶性竞争,面对行业利润缩减的局势,部分企业不堪重负,告别DVD播放机制造行业,2007年从事DVD生产和贸易的企业数量从2006年的830多家降至460多家,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坚持在DVD播放机领域的企业,业务的重点也纷纷开始转移,步步高、万利达、新科、夏新等知名品牌都将精力更多地投向液晶电视与手机等生产领域。中国DVD制造厂商正从“专业化”的制造者向“多元化”的经营者过渡。
6.向高清过渡
2007年,中国标清DVD播放机的市场需求增长缓慢,竞争对手集中,且行业利润萎缩。种种市场表现说明产业周期已发展到成熟末期,正在向衰退期迈进,新的替代品正在孕育成长,这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DVD播放机与电视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快了中国DVD产业由“标清”向“高清”的过渡。平板高清电视正逐渐取代CRT电视成为市场主流,2007年中国平板电视销量达到788.8万台,中国市场高清彩电销量占彩电整体的33.8%,消费者对高清的需求逐年增加,尤其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亟需配套的视频播放工具。因此,中国DVD产业将迎来“高清”的时代。
7.“取代”与“共存”
2008年初,索尼蓝光高清DVD在国内60多个城市同步上市,但高昂的售价以及片源的短缺,仍是制约蓝光DVD发展的两大瓶颈。而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红光高清DVD,在分辨率和盘片容量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价格上相对蓝光有着优势,但仍需要内容商的支持。中国高清红光能否建立并完善从光学头、芯片、整机、盘片到内容的上下贯通的产业链,将是红光高清面临的最大考验。随着市场深度发展,在未来中国高清DVD的舞台上,“红光”与“蓝光”作为高清DVD的两大阵营,谁将夺取市场的话语权市场必将做出论断。
做为整个高清碟机产业链的最前端——高清碟机标准,决定着碟机零部件的生产和采购,决定着高清碟机制造工序,更决定着高清碟机的成本和利润。因此,标准之争历来也被视为利益之争。当几年前,大家对高清的概念懵懵懂懂的时候,以索尼为首的蓝光DVD和东芝为首的HDDVD领先一步研发高清DVD,并在随后几年持续白热化激烈竞争。期间HDDVD与BD的此消彼长,也为好莱坞电影公司们墙头草般上演的忠诚与背叛制造了大量新闻,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你来我往的明枪暗箭,形成一部具有特色的属于索尼、东芝和好莱坞的“三国演义”。
HDDVD更多考虑了与DVD市场的衔接,其HDDVD光盘产品容量虽小,但价格低廉,成熟且可靠。这些优势使其在先期的竞争中,令胜利的天平多次偏向它。2005年索尼总裁的中钵良治公开表示,希望两大格式统一。随后,双方展开了长达四个月谈判,但最终无疾而终。2007年底,双方还水火不容,哪曾想在短短三个月时间,情势完全大逆转,HDDVD落到黯然收场的结局。
那么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
这里不得不提下好莱坞片商的影响。2007年几乎所有的市场分析都指出,这场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格式之争给消费者造成了不知该选择哪种格式的困惑,多数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等格式之争分出胜负之后再选择高清产品,减缓了这个预计有几十亿美元市场的高清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DVD市场已经无法为电影公司制造更多的利润。只有尽早结束格式之争,才能充分开发高清市场。而寄希望于HDDVD与BD的主导者东芝和索尼是不现实的,他们已经在短兵相接中杀红了眼,只有通过电影公司或者零售商的力量来实现。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华纳。华纳影业是好莱坞六大的电影公司之一,拥有好莱坞最大的经典电影库,同时在高清影碟市场拥有高达30%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是一家对任何一方都举足轻重的公司。而此时的华纳急需走出利润下降的窘境,经过细致的市场分析后得出:如果华纳转向独占支持HDDVD的话,HDDVD阵营会取得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还达不到能马上分出胜负的程度。而转向独占支持BD的话会使BD取得压倒性优势。从而在短期内达到结束格式之争的目的。同时,华纳还曾与20世纪福克斯举行谈判,希望20世纪福克斯能转向HDDVD独占,华纳也会紧随其后,使HDDVD获得压倒性优势从而结束格式之争。而20世纪福克斯考虑到眼前BD格式的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拒绝了华纳的要求。所以华纳权衡利弊之做出了转向BD独占的决定,抛弃了其传统盟友东芝。
因此说到底,HDDVD最终的失败,不能简单归纳为产品劣势,更应该反省的是东芝的营销能力。HDDVD失败,也使我们联想到东芝在整个消费电子领域营销力的削弱。近10年来,随着日系家电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群体弱势表现,东芝已经逐渐退出舞台中央。营销是东芝的软肋,东芝又从HDDVD失败中汲取了很多教训,强化营销将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东芝中国总代表田中孝明反思中国策略时也曾表示,“当初更应该离客户近一点”。反思能否付诸行动,决定了东芝的消费电子领域能否再次成为主流,在不断遭遇标准挫折的东芝否能重回聚光灯下起舞的关键。
蓝光能否“一统江湖”
东芝宣布放弃HDDVD业务时,最兴奋的莫过于索尼了。但对手的失败是否意味着自己的胜利,并最终一统江湖呢?似乎不尽如此。在DVD下一代格式之争尘埃落定后,胜出的蓝光阵营销量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井喷”,反而有下降趋势。这个中原因,除了蓝光本身及蓝光光碟价格过高以外,还面临着来自网络下载挑战。
毫无疑问,HDDVD退出是BD蓝光发展提速的兴奋剂。蓝光产业链厂商改变了观望、犹豫的态度,从而汇聚到统一的阵营上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同时,消费者也不用为选择何种格式而烦恼。由此,BD蓝光跑步前进,在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决定蓝光普及的关键——片源和蓝光刻录机、蓝光盘片价格等。据悉,当东芝宣布退出HDDVD后的第二天,就有盘片厂商推出66元人民币的蓝光盘片,而之前零售价是200元左右。但即使如此,还是有绝大部分消费者不买账,并不打算购买蓝光DVD。除了原本的DVD仍可正常使用外,蓝光DVD价格昂贵仍是主要原因。因此,蓝光DVD短期尚不能完全取替代传统DVD,普及尚需时日。
与网络下载相比,蓝光技术引以为傲的容量不再是优势。
从理论上讲,数字下载的容量无限大。另一方面,蓝光DVD过高的售价又在消费者的选择中输了一筹,数字下载不需要另外添加设备,只需连通网络即可。同时,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流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家用碟机的取代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不难发现,蓝光DVD所处的“生态环境”与传统DVD时代大相径庭。事实上,类似的遭遇在索尼身上曾经发生过一回。在推出随身听walkman大获全胜之后,索尼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随身听MD,尽管后者的音质更好,但因内容后继乏力,令其在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此后不久,苹果公司推出了支持MP3网络音乐格式的iPod,却因为听之不竭的海量资源而大获成功,并畅销至今。MD的失败是索尼公司忽视网络下载潜在市场所付出的代价,而同样的情形也很可能发生在蓝光DVD身上,原因并非蓝光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天生”缺陷。
另外,也许是缺少HD-DVD的有力竞争,蓝光影碟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活动显得有些“温文尔雅”。松下小冢雅之介绍,松下在美国卖场销售蓝光影碟机时,采取了不少的让利活动,比如购买BD-10A影碟机,就可获赠10张蓝光影碟。而索尼碟机中国上市以来,在家电卖场没有进行任何促销活动,甚至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而且也没有赠送一张蓝光影碟。面对这些诸多问题,其实不难看出,目前蓝光影碟机在中国市场可以说还处于投石问路的阶段,中国最终的高清时代何时到来,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