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对于我国老百姓来说,收音机、电视机就是中国电子技术和电子工业的代名词,当时电视机在中国还是一种奢侈品,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80年代,9寸黑白电视开始在中国老百姓家庭中出现,接着很快就延伸到12寸,因为品种极少,老百姓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要弄得到票(那时候我国大部分商品都须凭票供应),什么型号的电视机都想要,那时候电视机的价格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电视机生产厂的产量也是按国家的指令制定的,相当于国家按产品分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调配,然后凭票购买。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那时候我国的电视技术相当落后,整整落后一个时代。即:当时国外的电视机技术已经发展到集成电路彩色电视机的时代,而我们还刚刚开始能生产晶体管黑白电视机。
那时候国内没有一个彩色显象管厂,大规模集成电路我们自己也不能作,因此,完全想靠自己的技术来生产彩色电视机是不可能的,还有其它电子原器件,如:小体积电阻、小体积电容、小体积电解电容、大容量大电流薄膜电容、声表滤波器、延时线、高压电容、高压包、高压晶体管、高频头等等,国内都不能生产,因此,技术引进是提升我国电子工业发展速度最有效的途径。
1979年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开始从日本日立公司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尔后,天津北京牌电视机厂(712厂),北京牡丹牌电视机厂以及东风电视机厂也相继从日本东芝、松下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始争相引进国外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当然所有的电视机生产线引进项目都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当深圳康佳电子公司,于1985年从香港港华集团引进国内最后一条彩电生产线的时候,已经是国内彩电生产厂第147家。因此,彩电产业是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我国电子工业的腾飞就是从电视机技术引进开始的。
我国在彩电技术引进之初,基本上是来料组装,因此,来料配额还是由政府部门直接统管,每年年初,全国147家彩电企业都要集中到北京开会,大家绞尽脑筋向政府争要配额,此事当时也令政府官员感到非常头痛。因此,我国政府把彩电技术引进作为国家电子工业发展起步的同时,也把元器件技术引进定为彩电国产化的“一条龙”工程,使我国的基础电子元器件工业也得到飞速发展。
当时电子部的一位官员就很风趣的说过:我们的100微法电解电容体积比别人10000微法的体积还要大,这种电容能往彩电里安装吗?因为,我们电子部不生产铝箔片,所以得向冶金部打报告要,但冶金部也不生产电解电容用的铝箔片,逼得我们要进口;我们电子部也不生产电解液,所以得向化工部打报告要,但化工部也不生产电解电容用的电解液,逼得我们也要进口。
由此可知,在我国还完全处于一个完全计划经济时代的时候,当时要想生产一个元器件是多么的难,要产生一台彩电或一台PC电脑就更难了。因此,“来料加工”一时成为了我国技术引进的代名词,我国的电子工业基本上就是以“来料加工”起步的。
1984年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速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并成立了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1985年国家经委把彩电国产化列为全国12项重大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之一,对彩电国产化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科技开发,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支持;电子工业部和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九个部委联合召开会议,部署了彩电原材料的国产化工作;一些地区和有关部门也积极承担了彩电国产化的任务。
1990年以后我国的彩电配套厂开始基本建立,彩色显像管厂有陕西彩虹、北京松下、南京华菲、上海永新、东莞福地、深圳赛格日立、以及三星等;集成电路生产厂有无锡华晶、上海菲利蒲、上海贝岭、深圳赛意法等;晶体管厂有佛山无线电四厂;电容器生产厂有福建法拉电容器电容器、佛山无线电三厂等,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还有成千上万的地方民营企业,从事各种电子元器件来料加工生产,现在这些企业的规模已经不断壮大了起来,并且已经能獨立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我国主要依靠散件组装彩电的状况,目前彩电国产化水平已经达到了95%以上,除了部分IC还需要进口外,其它器件全部可以采用国产化。据测算,每年可节省外汇135亿美元,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彩电企业成为产值和利税大户。彩电国产化带动了元器件的升级换代,全面提高了为电子整机配套的能力,扭转了彩电生产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使我国彩电工业从进口“替代型”进入技术创新的阶段,逐步走上了自主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