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日立怎么了,难道企业也会老吗?

来源:民营经济报 更新日期:2007-09-17 作者:张民

2006年亏损扩大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立在7月31日发布了其2007年4至6月的第一财季业绩。日立官员称,受硬盘及平板电视价格下跌的影响,公司硬盘及平板电视业务今年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日立称,公司第一财季的净亏损总计达136.2亿日元(合1.1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公司的净亏损额为220.4亿日元,公司仍坚持其全年净利润400亿日元的预期。路透社对14名业内分析师调查得出的对其全年的利润预期为422亿日元。公司第一财季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0.2%,达2.48万亿日元。

  硬盘业务受损,等离子战线收缩,昔日市场霸主面临着重重困难。然而,日立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不禁让人深思:日立怎么了,难道企业也会老吗?

  

  2006年日立公司公布的第三财季业绩称,公司利润从上财年同期的54亿日元下降了77%为12.6亿日元(合1043万美元)。公司的销售收入从上财年同期的2.259万亿日元增长了10.2%达到2.488万亿日元(合20.6亿美元)。日立表示,有价证券收入减少和较高的税金支付,导致公司第三财季的利润下降了3/4。

  日立公司还表示,在经历了电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和亚洲的竞争对手采用低价格产品夺取市场份额的打击后,公司正在全面复苏。但日立再一次在硬盘行业的竞争对手迅速转换产品中失利。日立是全球第三大硬盘提供商,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硬盘正在迅速向移动产品、笔记本电脑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转换,公司动作迟缓导致又失去了许多市场份额。

  日立还指出,本财年前九个月公司的亏损从上财年同期亏损55亿日元增长到768亿日元(合6.36亿美元)。日立的软件和服务、计算机储存以及汽车相关技术等业务的收入增长强劲,但公司的数字媒体和家庭电子部门出现了亏损,这些亏损主要是平板电视和DVD录像机价格下跌造成的。

  由于公司支付核反应堆涡轮修理成本,导致公司本财年的利润下滑。日立公司仍然维持先前本财年的预期不变,先前日立预期在今年3月底结束的本财年将亏损550亿日元(合4.55亿美元)。销售收入为9.74万亿日元(合806亿美元)。

  日立去年11月份已经与通用电气公司签署协议,结合它们的核能业务构建了全球联盟,目标是与全球越来越多的核能发电站企业展开竞争。

  而本财年前两季度日立的处境也不佳。来自日本消息称,日立本财年上半年亏损扩大。去年10月31日,日立公布上半年度亏损扩大,受硬盘和能源部门拖累,不过该公司维持原先财测净损550亿日元(4.68亿美元)不变。

  日立至2006年9月30日止的2006年财年上半年度获得净亏损781亿日元(6.65亿美元)。而日立上年同期则为亏损109亿日元。

  因硬盘机销售不振和美国燃煤热电厂日立设计的涡轮机修复成本大增影响。两家采用日立设计的涡轮机的公用事业,因上述涡轮机故障而需关闭核能发电机组。上述两家公司上周表示,将要求日立赔偿因关闭核能机组所损失的营收和增加的成本。

巅峰出口下滑



  像日立的全球业务一样,它在中国的业务也经历了一个从巅峰下滑的过程。

  作为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先驱,日立很早就进入了内地市场,自1960年以来,日立就开始向中国内地出口产品和设备,1981年,日立就在福建省建立了首家合资企业生产电视机,这也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内地设立的首家合资企业。

  此后日立又在中国内地建立了19家合资以及独资公司,1994年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建立了日立(中国)有限公司。

  但是同其它的日本企业一样,日立在中国内地的经营策略陷入了一种保守的境地,在合资公司的经营上,日立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同时在技术转移上也相当严格,它原来在国内市场销售不错的家用电器部分由于受到国产品牌的冲击而呈现下滑的趋势,而它的电脑等方面业务却一直没能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

  在日立看来,其中国业务的不景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地政策的限制,日立中国在内地的很多业务范围受到了限制,使得这个公司只能透过日本贸易公司销售产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内地只能销售自己的产品”,上海通力律师事务所谢青律师解释说,但是这一政策对所有的外资企业都是平等的。“现在日立正在香港办理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的登记手续。”日立亚洲(香港)有限公司行政部张文杰告诉记者,日立亚洲(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日立亚洲副董事总经理山本将负责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的业务。“他此前主要是负责日立在香港的业务,以后他会花很多的时间来处理内地业务。”

  在重组之前,不仅是大中华区的业务是彼此割裂的,日立在内地的业务也是彼此分割的,日立中国作为日立在中国内地的管理机构,它主要负责的是投资,同时为日立在中国内地的重型机械和影音设备销售提供支持。

  日立方面希望通过机构的大重组和内地沿海销售网络的建设,三年内在内地的销售额能够从2002年的2700亿日元增长到6000亿日元。在日本国内市场长期低迷的状况下,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不失为摆脱困境的一种选择。“如果不加大投入和加快技术转移,日本企业要在中国市场获得真正的成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复旦大学日本研究所一位博士生评价说。

深究问题根源

 

  事实上,对日立来说更重要的是看清过去,在没有真正认识到过去为何会陷入黑暗之前,未来的路也许仍然笼罩在一片苍茫之中。也就是说,日立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曾经一度风光无限的日立为何要落到非得从头再来、大动筋骨的地步?

  日立拥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1970年代初进入中国,1980年就将生意做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直到2000年所销售的10余台大型计算机还在使用着。1981年,在福州投资成立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这是第一个中日合资公司。此后,日立电视和松下、三洋等其他日本公司的家电产品一起风靡中国,让中国市场的1980年代几乎成为“日本的年代”。

  但到了1990年代后,日立却在中国逐渐失语。几乎与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同步,1910年创立的日立也划出了一条从起步到腾飞继而衰落的沧桑曲线。它的腾飞与衰落都与日本产业政策有莫大关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大力扶持重工业,并不惜承担20%左右的研究成本以倡导LSI(大规模集成回路),日立、松下等一批电机制造商因而迅速崛起;此后,出于环保以及争夺未来高科技制高点的需要,政策转而向知识密集型行业倾斜。日立等企业失去了政策优势。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经济从1990年起持续衰退。在经济形势与产业政策的重重不利中,大受影响的日立意识到产品结构不合理,不得不从电机艰难向家电转型。然而,日本人未曾料到,他们引以为豪的LSI技术迅速被韩国三星等挟卷而来的数字技术大潮冲得踉踉跄跄,家电领域失守;而他们所坚持的大型计算机标准也与IBM等的PC微型化与兼容潮流相悖,计算机话语权也被欧美夺走。

  随后,1998年世界半导体市场疲软、2001年IT泡沫破灭,日立两度出现高达3200亿与4800亿日元的巨额赤字。正是这些赤字成为日立在中国市场渐渐销声匿迹的一大理由:本土尚难自顾,何况当时制造力与购买力都尚未显露出过多吸引力的中国?

“迟钝的公牛”

 

  但是,倘若将目光投向与日立同处一国的索尼、松下,便会发现日立的理由有些苍白。为什么同样深受其害、同样赤字高悬的索尼、松下等能迅速重新崛起,依然是中国人热衷的品牌,日立却不能?

  在受到数字技术与中国本土制造商的冲击后,索尼的策略迅速进行了调整,以娱乐化内容和消费类电子产品重新夺得市场;松下则在中国倚赖对市场的迅速适应,不仅消化了赤字,而且在与本土品牌的对决中赢得一席之地。松下对市场反应之灵敏的典型例子是,某年松下在日本本土仅设计了16款手机,在中国市场却要求设计出200多款。

  在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产品结构与市场策略之时,日立却显得十分迟钝。一位兼做日立与西门子产品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日立往往需要四五天才能作出反应,而西门子通常是3天左右。他告诉记者:“尽管只有一天时间的差距,但客户的损失往往在几十万元以上,有些客户就是这样流失的。”

  日立高管却有另外一个理由:“很多时候,日立在很多领域受到了政策限制。”他举出的例子是日立(中国)不能完全实现自主销售。但据了解,1994年在北京设立的日本SMC独资公司早就基本实现了自主销售,其他欧、美、韩公司实现在华制造与销售的更是多数。看来这只能是日立自己的问题了。

 标签:日立等离子电视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