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平板电视销售量及销售额较第一季度均有所下降。二季度国内品牌都表现疲软,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外资品牌通过降价的手段,使得其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显然,看到这份报告折射地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的平状,许多人都会提出几个疑问:第一、造成今年二季度我国平板电视销售量及销售额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对外资品牌近两年来开始的大幅降价促销行动,国产企业又应如何应对?第三、TCL日前决定将定向增发筹集到的14亿元资金投向液晶模组项目,此举对于增加国内企业今后的发展,以及提升市场占有率又能起到多大作用?笔者以为,对于今年二季度的国内平板市场的销量下滑,应该是企业出于长期发展和短期盈利的目的,主动采取的一种自我调控的行为。由于此前,国内企业在平板电视上的经营不盈利,甚至还出现了一部分的亏损。显然,国内企业一度想通过大规模运作带来规模化收益的预期落空了,因为在平板电视发展初期规模化收益是行不通的,甚至还会导致企业丧失一大部分的新品营销利润。
于是,今年市场开局以来,国内企业在平板电视的市场策略上采取了新的营销手段和方法,逐步放弃了价格战手段,并积极探索价格之外的产品、服务等手段。无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平板电视的市场销售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其次,对于一些外资品牌在平板电视上的降价行为。我以为,国内企业没有必要跟进,但是要保持在市场竞争战略上的关注。其实,从平板电视趋势出现以来,外资企业就携技术、品牌、产品、产业链等诸多优势,强势抢占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因此,他们发动价格战,是具有很强后台支撑的,而且还具备进一步降持续、以及持续降价的空间。如果我国企业继续跟进,将缺乏足够的资源进行支撑,最终不仅丧失利润,还将丧失品牌和市场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品牌的降价行为,在根本上还是属于一种短期促销行为,目的在于抢夺市场,挤压竞争对手。作为外资品牌,降价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品牌定位,更不符合其欲通过平板电视这一新技术产品获得市场丰富利润的初衷。因此,尽管对于外资企业的降价,国内企业没有必要跟进,但是亦不能忽视对于外资企业市场竞争手段的关注和重视,更应该强化自身的实力建设和提升。一要关注竞争手段和细节的优化,二要强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布局。
当然,对于TCL斥巨资挺进液晶上游产业链,不仅符合国家新的产业政策,也是国内彩电企业在白热化竞争中率先实现了差异化突围的重要尝试。但是,TCL的这种突围路径并不合适所有企业,而且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最终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无法显现。笔者以为,短期来看,这种行为对于国内平板电视企业和整个行业而言,短期内的战略意义要远大于实效效果。
笔者以为,目前来看,我国平板电视销量下滑远比继续保持上涨势头,给整个行业以及相关企业带来的真面因素要大。趁这段时间,国内企业应该冷静沉思并寻找今后发展过程中,规模与利润的平衡点、新品与消费者的融合点、中外企业对抗的突破口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中国彩电企业在平板化浪潮中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