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土洋品牌大比拼 平板市场究竟是谁的江湖?

整体性浮躁
来源:当代经理人 更新日期:2007-12-20 作者:佚名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整体性浮躁

  “本土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丧失,与本土品牌的三心二意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刘步尘告诉《当代经理人》。

  虽然本土品牌把其市场下滑的矛头一直指向了外资品牌实施的价格大战。但是,在经过细致的了解之后,《当代经理人》发现,外资的所谓“价格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它只是一种所谓的少量产品限量销售式的价格战,在过了期限之后,很多产品又都回到了原来的价格轨道。相比本土品牌过去动辄实施的30%的降价相比,外资的所谓“价格战”更多的只是一个炒作伎俩和销售策略。

  在整体价格仍然比本土品牌高出三分之一的情况下,紧紧依靠所谓的“价格战”的炒作就能整体性超越本土品牌,在着实显示了外资品牌的品牌拉动力的同时,也显示了本土品牌的无奈。

  当《当代经理人》问及为什么不紧跟外资降价步伐之时,很多平板企业负责人均用了“没有降价空间”一词来形容。

  “这是国内平板企业整体性浮躁所酿下的苦果”,刘步尘如此评价,“这与打新股、进地产有关,更与本土品牌缺乏长远的眼光有关。”

  这又是一段旧事重提的历史。

  2000年前后,由于液晶和等离子等技术的兴起已经给传统的CRT技术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夏普、松下、LG、三星、飞利浦等一大批外资品牌从中预测到了未来彩电的发展趋势,纷纷投入重金加大了对于平板技术的研究。此时,虽然海信等国产品牌也有跟进,但由于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CRT彩电,对于未可预知的新兴平板技术,本土品牌大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更有甚者,TCL还居然借此吞并了欧洲巨头汤姆逊旗下的CRT业务。

  到了2004年,由于松下、LG、索尼等外资品牌对于市场的不断培育,平板市场急剧升温,此时才看到平板市场未来的国内彩电企业在没有掌握技术的情况下,通过组装的方式开始蜂拥而入,并大打价格战,此举虽使本土企业获得了70%国内市场份额的历史最好成绩,但也使得本土企业集体陷入了大亏损,且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平板产业链,本土品牌很快江河日下。

  不过,由于在平板领域的被动,关于CRT的旧闻在最近有开始有了新的传闻。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低迷了许久的CRT彩管的供货价格一直走高,让不少业内人士看到了一副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平板企业最近纷纷表示,目前为止,CRT电视目前仍然是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CRT电视在中国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甚至有部分本土品牌如海信、厦华、康佳、长虹等已经推出了超薄的CRT彩电,并表示将力推。

  种种迹象表明,面对平板领域的被动,本土品牌大都有了回归CRT的冲动。这无疑又是本土品牌过于追求短期效应而放弃了长远追求的浮躁心态的一个案例。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最近猛烈抨击了本土品牌的这一行为,周子学警告说:“本土平板企业的这一集体行为解决不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本土企业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产品上,否则很可能会在未来被市场淘汰掉。”

  现在的平板江湖,外资品牌取得了暂时的领先,根据《当代经理人》获得的11月份国美电器与各大平板厂商签订的2008年包销协议显示,松下、三星、索尼、夏普的签约金额分别稳坐前四强,外资的优势不言自明。

  苏宁电器营销总部执行总裁金明在接受《当代经理人》时采访认为,2008是奥运年,更将是彩电的丰收年。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奥运会将掀起彩电消费的高潮。作为主办国,在中国国内市场,此前的中怡康预测2008年彩电市场总量3734万台,较2007年台数增加200万台,其中的增量主要是平板电视,平板电视的的市场总量将达1150万台,递增幅度为55%。然而,根据今年前三个季度和十一黄金周的销售分析,平板电视递增幅度将近100%,2008年平板市场将超会出预期,有望达到1500万台。

  鉴于此,金明预测:2008年中国彩电市场尤其是平板电视消费必将呈现井喷之势。

  面对新的井喷之年,我们不禁要问:本土品牌,你准备好了吗?

 标签:
上一页 1 2 3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