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视频会议市场虽给人异军突起的感觉,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春天已经来的够慢了,他们正把更热切的目光投向今年。
美国IDG预测的年度IT业界热点技术中,视频会议技术位居前列;著名的通信领域研究机构WainHouse预测,2004年将是视频会议系统的成长"拐点";而据IDC统计:2003年国内视频会议市场大概10亿,随着企业集团的需求猛增,未来1-2年内将急骤上升,2004年和2005年,中国视频会议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在32%以上。
2003年,不过是视频会议腾飞之前的助跑,令人眩目的表演刚刚开始。
互联网的下一个热点应用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接收的有效信息55%来自于面对面的视觉效果,38%依赖语音,而只有7%依赖于内容。电信由单一的语音通信发展到数据通信,再到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的视频通信这一"进化"过程似乎也印证着这种说法。
不过,早期的视频会议系统还只是政府、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奢侈品。这些基于H.320构建的系统只能在专网中运行,造价不菲,预算往往以百万、千万,令绝大众多数企业和个人望而却步。1997年3月,ITU-T(国际电联电信委员会)发布新的视频会议标准协议--H.323,为那些与Internet和Intranet相连的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互通的标准,这标志着视频开始由专网进入IP宽带网络。之后,视频会议逐步成熟,功能完善、性能提高、造价下降,这些都为基数庞大的企业用户应用视频会议铺平了道路。
尽管如此,视频会议还是在这两年才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首先这要归功于宽带网络的突飞猛进。相对于数据、语音传输,视频对网络有更高的要求,网络状况不稳定、带宽不理想都会限制视频会议系统的传输速度和 QoS。这两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甚至个人实现宽带接入。宽带为视频会议提供了沃土,而视频应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宽带的需求,两者生来唇齿相依,又仿佛各是一段弧,只有彼此结合才能组成完美的圆。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视频会议在加强沟通的同时可以节省成本,加快决策时间,提高效率。特别是911、SARS等突发事件使视频会议高效率、安全便捷的优势更为凸显。911事件之后,美国出现了企业集团、个人大规模采购与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的热潮,据Wainhouse调查,有91%的商业企业倾向于采取视频会议的工作方式。去年的SARS事件同样令构建视频会议系统在国内许多企业的信息化日程上大大提前。
天时地利人和,积蓄多年的视频市场终于走出瓶颈,从少数的高端应用走向大众的运营级市场。可以预见,视频会议将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燃起一把不可收拾的热火。
IP视频会议烽烟乍起
在美国,视频会议已渗透到政府、商业、金融、交通、服务、教育等各行业,但在中国,视频会议还处在临爆点上。企业集团、跨国公司、中小型政府等领域对视频会议的需求日益高涨,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电信基础运营成本的降低使得在宽带网络上提供低成本、高质量、专业级别的视频会议成为可能。视频会议的重点从高价位专用市场向低价位普通用户市场转移,产品重心开始下移,应用走向普及,一切正处于进行时,这个市场还是一张没有多少墨迹的白纸。
一些国内视频厂商虽然起步较国外同行晚,却凭借本地化优势抢先进入企业这个蕴含无限潜力的市场。
好吃难栽的樱桃树
这两年,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日益融合,H.323成为视频会议的主流,基于专网、高高在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已是曲高和寡,大众化、基于IP网络的视频应用成为新兴市场的宠儿。但这些新兴领域预算相对较低,网络环境复杂,大多没有专网,总部与分支机构通过宽带网联系。对视频会议提供商来说,这是一棵果实好吃却难栽培的樱桃树--把握市场趋势、迎合客户需求并不是说说这么容易。
企业在IP网络环境下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对使用简捷、功能扩大、网络安全、QoS保证、系统优化等会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市场上传统的高端专线传统视频会议产品价格和设备昂贵,很难适应复杂的宽带网络环境,只能在少数的政府和大型企业单位使用。而基于Internet的软件系统又往往在性能和效果上难望专业视频会议系统项背。
在企业市场上,大家起跑的时间差相差并不多,敏锐的目光、领先一拍的步伐、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获胜的关键因素。
中国有3万家大中型企业,以每家30-50万的投入算,企业视频会议市场的潜在规模就有100多亿。这样简单的计算当然不能真正构勒视频会议市场的未来,但庞大的潜在市场、日益成熟的网络环境和技术,都无疑会使视频会议成为宽带互联网时代最为灿烂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