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显示已经找到第一个“利基市场”!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外透明显示的拥趸正在推动车载透明显示应用,特别是全景天窗的落地。一旦有主机厂、主流车型采用,透明显示行业将迎来真正的规模化应用场景。
透明显示:传统“橱窗”不及“车载”
透明显示技术诞生之初,行业主打的方向是“橱窗”透明显示。然而,作为一种面向普及型商业的应用,橱窗屏在成本承受能力上始终与透明显示自身的高成本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橱窗透明屏的主打价值是“既能显示又能透明”的双重功能。这就要求其在透明效果上必须达到一流水平。而实现更好的透明效果,需要显示像素点极小化。但在环境光干扰下,保持较高的显示亮度水平,提供出色的透明体验也是一种挑战。
在商业应用方面,飞利浦商显布局OLED透明屏、LED全息透明屏以及OLED竖屏一体机,为商业视觉展示注入全新活力。其中,OLED透明屏拥有,600cd/㎡峰值亮度,90%DCI广色域,适合应用在高端零售店铺中;LED全息透明屏,5000cd/㎡高亮度,9000:1高对比度,采用超80%透明度的隐形显示面板,通透无框架,机身纤薄,适用于橱窗、LED幕墙、汽车4S店等场景。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入口处零米大厅的LED透明巨幕,就出自于飞利浦商显。
而车载透明显示(尤其是天窗应用)本质上是“单向”观看屏幕。其只需确保车内的透光能力,使乘客能够清晰观察天空;无需实现从车外也能清晰看到车内的效果,甚至还需要隔绝外部视线保护隐私。这种需求的独特性,与橱窗等应用“两侧可视”的要求截然不同。正是这种体验上的特殊性,让车载天窗成为行业企业最热衷的市场开发方向。
例如,京东方推出了新一代超广角透明天窗OLED显示天幕产品。该产品是行业首款55英寸透明OLED天窗,屏幕透过率高达46%,分辨率达2K超高清,具备高色域显示效果,画质鲜活细腻,同时集成触控、调光玻璃等功能。三星、友达等推出透明Micro LED显示技术的企业,也将车载应用作为重要攻关方向。
从主机厂的角度看,采用新科技天窗以提升车辆科技感和AR氛围感,也是重要选择。例如:宝马iX的悬浮式天窗采用PDLC技术,实现透明与雾化的瞬间切换;奔驰Vision EQXX概念车将太阳能薄膜嵌入天窗玻璃;蔚来申请了透明显示天窗专利,天窗可化身AR显示屏,实时投影导航路径……
业内专家指出,全景天窗可能是车载座舱“最大的一块屏”。目前,车载玻璃品类正从传统透明玻璃向调光玻璃、树脂玻璃升级,下一代产品必然向调光、显示一体化,甚至融合太阳能转换的方向发展。在这条技术迭代路径上,透明显示将真正拥有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可能。
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乘用车全景天幕标配装配率达到14.4%,较上年同期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标配装配率为28.6%,增幅达11.6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车载天幕市场的巨大潜力。
OLED与Micro LED的角力:透明向谁?
目前,透明显示技术的路线主要聚焦于OLED与Micro LED两大技术类别。早期曾有过样机的液晶透明显示技术已基本出局——因为液晶显示需要背光源,这使得透明显示的实现更为复杂。而OLED与Micro LED均为像素自发光显示,更适合大尺寸透明显示。
从体验效果看,Micro LED在像素亮度、屏幕整体透明度、双向透明显示或多层像素全息透明显示方面优势较大。目前工程样品中,Micro LED透明显示已可实现3000+尼特的高亮度,或70%以上的高透率。然而,车载天幕系统通常不需要极高的透明度,也不需要双向透明显示或多层全息透明显示。车内空间狭小,对像素亮度的需求也相对较低。
OLED透明显示的优势则在于其正在快速建设的8.6代OLED产线,量产成熟度更高。相比之下,Micro LED仍处于量产前的研究阶段。短期内,OLED透明显示在成本上也更具优势。此外,OLED柔性技术能更好地适配全景天窗的流线型设计,而柔性Micro LED显示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
“与橱窗广告对高环境光适应性和双向显示的要求不同,车载天窗更注重柔性设计。”业内人士指出,“车载市场(尤其是中高端车型)对成本的敏感度较低,一块55英寸屏幕的造价并非核心问题,但特殊的流线型设计需求,可能成为透明显示技术竞争的关键胜负手。”
车载透明显示(天幕、侧窗、后舱隔断等)首先需要的是调光能力——既涉及自然采光与外部视野,也涉及隐私保护。同时,产品还需具备柔韧性和尺寸可扩展性,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定制化需求。在不同弯曲程度和尺寸下,产品仍需保持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才能灵活应用于不同车型设计和全车各区域。
因此,车载透明显示是一个比传统广告屏、信息发布屏更独特的场景,也是高附加值品类。对此,OLED与Micro LED等技术仍需进一步创新,以满足车载市场的特殊需求。
不同厂商尝试不同技术路径,形成阵营之争
OLED与Micro LED两大显示技术的“厂商阵营”差异巨大。OLED领域,投资大尺寸面板的仅有三星、LG、京东方和维信诺四家,其中仅仅前两家已经量产。这方面,TCL华星虽然有印刷OLED显示的研发和投资,其更适合大尺寸面板制造,但是暂时未实现高世代线的投建。
反观Micro LED领域,则是一片“万厂竞发”的局面。不仅传统LED显示企业积极投资其中,并开发透明显示特种产品;京东方、三星、深天马、维信诺等显示面板企业也大局投资;海信、康佳等传统彩电和很多ICT企业也介入其中;我国台湾地区面板企业友达和群创,更是将Micro LED技术视为次世代之争的唯一押宝——二者并没有投资OLED相关技术和项目。
所以,OLED与Micro LED透明显示之争呈现出,“投资OLED大尺寸面板的,都投资了Micro LED”;但是,“很多企业,以及部分面板企业只投资了Micro LED”的阵营差异。Micro LED技术获得的支持更广泛,这是后者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
OLED暂时更具有量产成熟性,Micro LED则支持者更多,这将形成二者的错位竞争。不过,OLED与Micro LED透明显示“能否”上车,还需要二者证明自己的“车规级”可靠性。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担忧,OLED并没有大规模长期室外使用经验。这一点将成为重大考验:“OLED与Micro LED的对比中,Micro LED经常引用的观点之一就是,无机半导体化学性质更为稳定可靠”。特别是室外停车,夏季高温下,OLED材料的寿命与稳定性问题是一个巨大考验。
透明车载显示的竞争,本质上是OLED与Micro LED在技术特性、量产能力与车规适配性上的全面较量。无论哪种技术胜出,透明显示天窗都标志着汽车座舱从“功能玻璃”向“智能交互界面”的进化。随着新能源车对科技感的追求持续升温,这场“透明之争”的结果,或将重塑未来车载显示的产业格局,也会为透明显示这一特殊品类带来海量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