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国内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在今年第二季度均价环比下降8.1%,至0.98万元/平方米,历史性地正式跌破万元关口。从2022年均价18000、2023年均价14000、2024年均价12000,到2025年中破万,小间距LED行业持续呈现价格下行趋势。特别是万元大关的突破,对于行业来讲将是一个巨大的“竞争力”转变。
均价破万,确实不容易!
在小间距LED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中,其实蕴含了多个“涨价”因素。例如,2025年上半年,包括木林森、Kinglight晶台、星心半导体、东山精密在内的多家上游封装及材料企业,相继发布产品调价函。核心原因是金银铜等关键金属涨价,驱动覆铜板、PCB板等产品价格向上,导致LED显示行业关键主料和辅料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小间距LED市场的发展,其价格下降并不是“静态同一产品”的价格变化,而是一揽子市场主流产品的价格变化。这其中,凝聚了行业技术升级、应用升级与供应能力提升等关键变化。
例如,2025年上半年,COB类产品继续大规模爆发。据行业龙头兆驰科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兆驰晶显COB产品出货实现倍增,其中1-4月份COB出货面积同比翻倍,增幅高达120%以上。特别是在P1.4及以下间距段,COB的优势更为明显,行业首次销售额占比超过半数,达到51.5%,同比大幅增长19.5个百分点。
随着COB、MIP等新型封装产品热销,传统SMD封装技术的销售额在2025年上半年市占率下滑15.3个百分点,降至62.8%。业内认为,8-18个月内,小间距LED市场中SMD技术占比将历史性跌破50%,成为次要技术。
再例如,上半年P1到P2.0段产品市场占比持续增长,这导致P2.1到P2.5产品市场出货面积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7%下降到今年的18%,出货面积跌幅近半。这意味着更多用户选择了更小间距产品,实现高清乃至超高清显示。小间距LED市场单体屏幕工程中,超高清占比正在大幅增加。
因此,2025年中的均价破万,是在更高质量供给基础上的价格破万。2025年的万元产品和2022年的万元产品,是完全不同档次的产品;即便与2024年同期相比也有明显技术升级。——品质与性能不断升级,与价格下降形成“双向”奔赴。更好的产品并没有成为抬高价格的理由,反而以比两三年前低规格产品更低的价格出售。这一点也推动了小间距LED市场应用场景多元性的持续拓展。
低价格、高质量激活更多市场需求!
国内小间距LED价格下降,不是简单的一般性内卷,而是“价格成本控制力”和“技术创新力”的双重“内卷”。价格下降与技术升级相结合,正在成功打开更多需求市场。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政务部门相关项目的小间距LED显示屏出货面积同比下降14.2%,占比降至18.8%。此外,金融、零售、传统商业显示等主力领域也表现疲软,这主要受宏观经济影响。
但另一方面,以教育为代表的需求却呈现增量态势。教育信息化方面,随着智慧校园、多功能报告厅、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教育领域需求高涨,驱动行业LED显示面积增幅高达近5成。众所周知,教育行业向来是“清水衙门”,其需求的高增长,核心得益于教育智慧化与LED屏产品价格下降。特别是百英寸、两百英寸级别屏幕成本下降与超高清普及的技术升级,同时推动了教育应用效果的提升,成为行业需求发力的重要支撑点。
“好用和低成本,推动了市场下沉加速度!”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称,上半年小间距LED市场已表现出“渠道市场”更强的趋势。渠道分销体系的优势主要在于下沉市场。下沉市场价格敏感度一直较高,但这并不代表其不需要高品质产品。小间距LED在技术升级下的价格下降,正推动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渠道体系能够触及更多场景类型,并具备显示技能之外的“细分市场行业需求经验和创意设计能力”,这在小间距LED技术指标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推动了更多细分场景与应用的普及。
特别是从竞品角度看,均价破万让LED屏和液晶屏、高亮投影的价格可比性进一步增强,在100英寸到200英寸应用区间,产品项目成功落地的可能性更高、大量预算在5万元左右的普及型单屏项目可能拥有爆发机会。
廉价时代,行业竞争逻辑生变
2025年上半年,小间距LED均价破万后,部分企业产品出现价格倒挂:即成本高于售价。这对一些企业的经营造成极大压力,也带来行业进一步整合的契机。
从市场格局看,头部企业的盈利能力依然处于良性区间。财报数据显示,主营LED显示屏终端的六大上市企业中,除雷曼光电外上半年归母净利均大幅提升。如洲明科技净利润1.21亿元,增长20.61%;利亚德净利润大幅增长34.03%,达到1.72亿元,奥拓电子归母净利更是同比增长251.82%,联建光电同增78.85%。代工厂方面,兆驰科技LED产业链板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08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67%;净利润4.03亿元,报告期内LED板块利润占比首次超过60%。
为什么头部企业利润情况更好?因为其产业链更长。如兆驰科技自身布局从晶圆、外延到终端产能,不仅涉足LED屏,还覆盖LED背光、LED光通信等多个领域。其中,其主导的COB技术,正从此前以显示屏为主,大规模迁移至液晶背光市场,实现既有技术市场价值的扩张。再例如,洲明和利亚德均在MIP技术上实现更多突破,自研、自产封装结构,技术等级高、市场差异性强。结合两家企业在AI应用领域的积极布局,形成封装核心技术能力与以AI为代表的应用创意核心能力的良性共振。奥拓电子坚持“AI+视讯”战略,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视讯业务的创新融合,通过构建“硬件+软件+内容”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保持虚拟拍摄、LED 电影屏、大交通广告、金融及通讯、数字内容、虚拟直播、新零售等市场优势地位,从而实现较高毛利率。
此外,头部企业的高效益,也得益于国际市场的持续开拓。2025年上半年,利亚德智能显示业务境外收入同比增长19%,营收占比首次过半;洲明科技持续深化布局海外市场,上半年实现海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达 21.76 亿元。通过打通海外市场,头部企业获得更大成长空间,既实现薄利多销,也规避了国内市场过度内卷。
当然,从利润营收比看,LED行业毛利率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不过,业内更多人士认为,这是“更好的格局”。为什么呢?因为更多的研发经费投入,是行业头部企业毛利率仍有待提升的关键。而研发创新决定了未来竞争力。例如,奥拓电子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223.29 万元,占营收比例10.30%,截至2025 年6 月30 日,公司拥有有效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计929 项,其中发明专利192 项,占比20.67%。上半年,洲明研发投入1.74亿元,占收入的比重4.77%,研发投入超过净利润;截至2025年6月,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398项,软件版权登记302项;利亚德上半年研发投入超1.8亿,智能显示板块累计获授专利1768 项,国外发明专利占发明专利总数的约三分之一,其中Micro LED专利达107项。
同时,头部企业在Micro LED、COB/MIP等方向新建项目较多、资产投入重,折旧费用也相对较高,这也影响了利润率表现。不过这些投资,也是在为未来打基础。
综上,可以看到在部分企业“价格成本”倒挂的背景下,更多头部企业通过创新溢价、海外布局、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成功实现上半年利润成长。分析认为,在创新、海外市场和产业链延伸上都不具备优势的小间距LED企业,可能在万元以下价格时代难以长期生存。市场规模优势、创新优势与上下游价值链延伸优势的持续良性反馈,是行业企业在“技术与成本”双重内卷下的生存基础。
“所谓价格破万下的内卷,是否处于良性区间?这个问题,不同企业看法差异很大!”这是由不同企业所在的产业环节、市场能级差异造成的。事实上,一定的内卷有助于国内小间距LED行业进一步资源整合,诞生真正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龙头品牌。——或者说是,价格破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自身没有适配新的竞争格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