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方向
当前,中国的彩电企业大多将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放在了智能化和整合上下游资源两点上。但在智能化方面,已然领先一步的IT企业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
这是否意味着,在未来的竞争中,彩电企业一定处于劣势?
“在这个融合交错的智能化时代,彩电厂商向IT厂商学习IT化,IT厂商同样也需要向彩电厂商学习。”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彩电企业在应用技术和制造力方面,拥有优势,具备了和国际巨头竞争的基本条件。只不过,由于国内彩电企业比较年轻,在核心技术方面积累不足,研发资金也偏少,制约了企业发展。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纷纷宣称进军智能化的国内彩电厂商,继续趴在利益链最低端,与国际同行差距越来越远。
“智能电视的核心技术在微软手里,3D和OLED的核心技术在索尼手里,三星、LG也都拥有50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核心技术,而国内大多彩电厂商一边想自主开发智能化系统,一边又在大量使用安卓系统,同时在软件服务方面也属落后。如果再不改善研发体系,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国内彩电企业前景堪忧。”刘步尘直言。
其实,国内彩电厂商绝非没有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问题是处于由生存期向发展期过渡的彩电厂商,并没有多少实力向技术研发砸下重金。在核心技术短时间难以突破的现实情况下,众多彩电厂商不得不另辟了一条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纵向产业链整合,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控制零售渠道,可让企业享有定价权。”许宏俊表示。
然而,产业链整合也存在一定弊端。
首先是在技术方面大打折扣。因为产业链整合很难将关键性资源及核心技术带入新的领域。一些国内家电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缺乏对用户的研究,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跟从,导致“同质化”的尴尬;其次,产业链整合会加大经营风险。链条中任一环节的波动都将对上下游造成影响,况且庞大的管理成本,会导致创新与应变能力的降低。
刘步尘指出,全产业链固然是中国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但并不是所有家电企业都适合。比如,苹果是全球最强大的IT企业,但除了研发和技术整合,几乎不涉及生产制造。但是,由中国企业来完成这部分外包环节的事实并不妨碍苹果的强大,其关键就在于苹果建立了无可匹敌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所以,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没有强大的技术和品牌能力,其他努力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