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艾瑞咨询做过一项关于电视机开机率的调查,“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北京电视机开机率从70%下降到30%。也就是说,过去100户家庭中70户有看电视的习惯,现在只有30多户。 ”电视,将要去向何方?也许,它将以新的变化,显示出它存在的价值。
2012年春晚,预示了这种趋势。这次春晚,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春晚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了,人们边看春晚,边在微博或者论坛上发言,和春晚同时进行的,是微博和论坛上的点评、段子、截图。这部分内容驱动了观看,甚至成为春晚的增值部分,像一位豆瓣网友所说的那样:“今年的春晚实质上是春晚吐槽大会,而且都是直接甩到演员脸上,@一下就是了。 ”网络提供了目前的电视不可能拥有的体验,成为电视节目的延伸部分。
可以想象,这种情形还将继续,而且愈演愈烈,未来的电视机,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它和电脑、手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的电视,必须是能够提供交互体验的,提供更多让 “观众”(姑且还沿用我们这个时代的称呼)“直接甩到演员脸上”的可能,一部电视剧,可能仅仅因为具备了吐槽可能性而被观看,所有的内容提供者,都得忍受各种狂暴的评价。
“剧”或者“节目”还存在,却已经不是过去的“剧”或者“节目”了,演员或者制作者也还存在,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制造者了,他们依靠交互体验而生存,得负责到底,得接受一个节目带来的大量网络碎片的袭击。人们借助这种体验聚集、互相看见、点头致意,内容提供者也得习惯这种“直接甩到脸上”的处境,这种若无其事的气氛中,已经让我们很难判断,这是暴力,还是一种变相的友好表示。
未来已经降临了。2012年春晚,已经比调查数据更直接地,说明了未来的样貌。我们也很难判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刻,还是如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在《最愚蠢的一代》里所说的那样:“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