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本土彩电企业何以成为大赢家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更新日期:2010-08-03 作者:郑懿轩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 全文浏览

    对于2011年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电视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彩电市场来说,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级扩容机遇,一是未来5-10年将有超过4亿台CRT电视需要升级;二是三网融合开始试点以及未来的推广将让国内的彩电市场规模从目前的不足4000万台到实现翻倍增长。

    正是这样的产业诱惑让众多的产业投资者来到中国,除了上游2000亿元的面板和模组投资浪潮外,索尼、三星、夏普、LG等外资平板巨头在度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开始重新将战略重点从欧美市场移转至更有潜力的中国市场,即便此前已经在电视领域碰壁的IT巨头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经过两轮大的行业洗牌,国内彩电行业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只有真正战略正确的企业可以成为彩电业‘新黄金10 年’的赢家。”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如是表示。

    第二轮产业“大洗牌”

    在彩电产业的十字路口,此前占据中国市场7成份额的国内彩电业者也感到了危机,除了集体进军产业上游的投资冲动外,国内彩电巨头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而已经走到第二轮产业大洗牌收官阶段的国内彩电行业,正在等待一个全新的彩电霸主的诞生。

    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则明确指出,“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在所有的中国彩电品牌中,从体制、研发、产业链垂直整合、渠道变革等诸多方面考虑,刚刚取得历史性突破业绩的创维显然具备了冲击产业领导品牌的能力。”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任何一个进入门槛并不高的产业都难免要经历洗牌,而在技术升级和产能过剩的冲击下,中国的彩电行业则成为了产业洗牌的高发区,而彩电业者则往往面临着不同的局面。”帕勒咨询机构资深董事罗清启如是表示。

    对于中国的彩电行业来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了100多家电视厂家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是在“傻子都能赚钱”的短缺经济结束后,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多轮价格战,让长虹这家身处内陆的军转民企业一度成为中国彩电市场的霸主。

    然而在通过价格战让日资品牌节节败退,国内品牌也进入了大洗牌阶段,最终长虹、康佳、TCL、创维成为了行业的领军品牌,然而激烈的价格战背后是全行业利润的严重下滑。

    产能过剩的危机终于在2000-2001年开始爆发,在这轮战役中受伤最小的TCL、创维地位得到了提升,CRT电视最终已经形成了4家年销售规模超过800万台的巨头时代,但这几家巨头在度过100亿元销售收入的门槛后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危机,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下降到只有2%。

    然而在第一轮产业洗牌后,液晶、等离子等新兴显示技术的崛起带来的技术革命,而平板电视的高附加值,以及销售单价的大幅提高,让一批新的资本开始进入到已经元气大伤的中国彩电产业,这中间既有不甘心CRT时代失败的二线品牌,如海信、厦华的反戈一击;又有从IT行业进入彩电行业淘金的,如惠普、冠捷、清华同方等;还有掌握了上游核心部件的索尼、三星等外资巨头的卷土重来。

    “2004-2005年时中国市场上一度又出现了40多家彩电品牌,在国美等电器连锁的采购峰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陌生的品牌,然而很快低利润的彩电市场给这些贸然进入的投机者上了一课,2006年的全行业亏损很快让新进入者选择了快速退出。”杨东文如是表示。

    这就是彩电行业的第二轮“大洗牌”,在平板电视时代初期颇为被动的四大品牌从2005年开始了反击,长虹开始寻求上游突破并在2006年开始布局等离子面板,而TCL、海信、创维、康佳则选择了在液晶模组领域布局,从2007年开始这些品牌开始占据了上风,而到2008年下半年6大国产平板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重新占到了7成。

    谢勤益表示,“现在中国的彩电行业正处于在第二轮产业大洗牌的收官阶段,中国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确立,而国内彩电品牌的分化已经日趋明显,其中创维等在平板电视时代提前布局的企业成为了赢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