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LCD产能布局
日本:夏普、索尼(液晶)、松下(等离子)
韩国:LG、三星(液晶+等离子)、台湾、友达、奇美(液晶)
大陆:京东方、昆山龙腾、上广电(海外转移过来的生产线)
中国电子信息十强之一的上广电出现了资不抵债,但业内人士皆云“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惟一扼腕的应该是那些对“上海造”情有独钟的消费者。毕竟上广电盛载着上海电子工业制造的全部光荣与梦想———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最著名的品牌金星、凯歌、上海、飞跃、红灯,全部都是上广电旗下品牌。
上海造南柯一梦。“可以说,上广电的资不抵债是上海电子工业制造的悲歌,这么多好品牌全部都灰飞烟灭了,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难以盈利?谁的责任?”
如何拯救上广电?
据一位上广电内部人士透露:上广电方面将进一步强化其在液晶面板生产线上的投资。这也许是个光明的尾巴。
而更能透露一些意味的是,有知情人士昨日透露,上广电与日本夏普就6代线转移的谈判大门并没有关闭,“上广电此次瘦身将使双方的合作更为简单,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蹒跚的恐龙
“上广电的资不抵债,是上海电子工业长时间内没有突出强项和长处的必然。”一位在电子工业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指出:上海产品的市场强势就是产品“比人强”,一旦产品比人弱,市场就会抛弃你。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上海市政府“大产业”规划中行业企业整合重组的举措之一———上海仪表局一分为二成立上海广电和上海仪电。
在本世纪初期,上广电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上海广电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二家上市公司,另与SONY、松下、夏普、西门子、NEC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30多家合资合作企业的庞然大物。但公司决策和市场反应度上都较很多电子企业来得迟缓。
仅以SVA品牌为例,和此前的上海造品牌不同,SVA是个新品牌,在市场美誉度和品牌知名度上拥有先天缺陷。
可是由于上广电集团方面的“敝帚自珍”的心态,要求品牌咨询公司将SVA品牌LOGO更新的识别震荡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颇为坚决地提出了原LOGO“能不变就不变”的设计要求。
与此同时,一样拥有先天设计缺陷的广东企业科龙、TCL正在经历品牌标示LOGO等视觉识别系统的全面变革,而SVA这个先天有设计缺陷的上海品牌却在敝帚自珍中“妥协”着。
盛名下的投资
“四处投资使得上广电分身乏术。”一位前上广电员工表示:上广电的国资身份,使得其主动或被动参与了大量行业并购和项目投资。
仅以EVD技术标准的投资来看:阜国在版权和人事管理上的问题,最终使得其没能分享到这个行业标准带来的市场机会。上广电的投资也最终惨淡经营着。
同样的市场磨砺又出现在液晶生产线的经营上。
在过去4、5年时间里,上广电的发展重心都在液晶生产线上:除去和NEC在第5代液晶生产线上的合作,上广电还利用与富士胶片合资的上海广电富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彩色滤光片。
2006年底由于产能不足亏损严重,上广电、京东方和昆山龙腾宣布联手。在这个约定于2007年6月30日前成立的新合资公司中,总部就定在上海。此时的上广电万众瞩目,俨然中国液晶电子业的总教头。
当时上广电旗下的生产线产能是每月9万片,京东方为6万片,昆山龙腾则为每月3万片———三方联手确实能打造更好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然而2007年上半年,整个液晶面板厂家纷纷复苏,三家原本亏损无力独撑格局的面板厂都获利颇丰。这场可以做大和化解市场风险的合并,最终无疾而终。
液晶方向的曙光
从上广电和日本NEC的液晶生产线合作到和磋商中的日本夏普生产线的合作,上广电LCD生产线承载着长三角对LCD液晶技术升级和产业配套的多重责任。
在最近两年的LCD行业发展中,逐利的潮水过去,行业风险凸显,夏普也谋求向中国市场的转型。
一直着力于中小尺寸的面板生产的中国厂家,并没有更准确感受到潮汐的变化。
2007年底,一向在LCD领域独来独往的日本企业纷纷合纵连横———2007年12月底东芝和夏普宣布举行液晶合作,东芝为夏普提供液晶电视芯片的半导体,夏普为东芝提供32英寸以上的液晶面板。同期,松下、佳能和日立也宣布联合进行液晶显示器开发;2008年3月夏普更联手索尼投资10代线。
市场的乱云飞渡最终还是会明晰:2008年的日系电子厂家几乎在国际化市场全线崩溃,LCD行业也仅仅夏普一家独撑门面。
此时的上广电也已无力投资———2008年9月,上广电集团旗下“第6代TFT-LCD生产线项目”进入有关部门的拟批准公示阶段。该公示报告称,上广电的6代面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74.55亿元。
3月份,上广电和日本夏普就后者的6代线转移的问题还在紧密协商中。然而最新的消息表明,双方的洽谈出现暂时停滞,夏普方面的说法是上广电要价太高。但该知情人士透露:“双方的谈判大门并没有关闭,上广电此次瘦身将使双方的合作更为简单,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广电内部人士透露:上广电方面将进一步强化其在液晶面板生产线上的投资,这是延续上广电市场竞争力和推动企业未来发展最有效的方法。
这也许是个光明的尾巴,由上海仪电担纲的托管小组将会如何操刀上广电的“瘦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