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 搭建“引智借脑”新平台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萧山众多民营企业如何过好眼前的“冬天”?我区党委组织部门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非公企业缝制的“过冬棉袄”是“非公企业创业创新成长计划”。该计划通过“高等院校+远教平台+非公企业”的模式,为校企互动合作、实现共建共赢架设了桥梁,为企业创业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送去了“锦囊”。日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称赞萧山这一做法为“成功的实践,有益的探索”。
架起校企合作沟通的桥梁
“非公企业创业创新成长计划”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网络优势,构建在杭高校和我区非公企业间的合作机制,把远程教育站点建成非公企业“引智借脑”的基地和院校教学研发实训的基地,从而实现高校与非公企业之间的平台对接、信息对接、项目对接和资源对接,使双方都能共享便捷的网络、丰富的信息和优质的资源。因而,远教平台架起了校企沟通的桥梁,更成为了校企互动交流的“会客厅”。
这项试点自去年开展以来,我区48家试点非公企业网站和在杭20多所高校的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以往传统的“人来人往”“车接车送”的校企合作模式,被即时通讯、远程课堂、视频会议、网上攻关、专家在线等“网来网去”的现代模式所取代,从而推动了企业的成长进步。
搭建“引智借脑”的新平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区一些企业不仅注重练“内功”,更注重员工的培训和管理。“非公企业创业创新成长计划”以此为契机,为企业提供了相关的个性化服务。
在传化集团,员工坐在办公室里就可直接访问浙大图书馆,在线阅读上百万册的数字图书,能够很方便地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行业最新信息。传化集团的技术人员说:“自从浙大给我们开通数字图书馆以来,我们现在做研发、查找资料和文献方便了很多,包括国外的学术专著,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查到,第一时间了解最新信息和文献资料。”
“为了提升员工素质,我们以前常邀请知名的专家教授给员工上课,但邀请专家教授费用较大。现在利用远教平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材,还节省了开支。”南阳的杭州圣山实业有限公司朱平水书记说。
区远教办通过大力推广“传化—浙大网上数字图书馆利用模式”,实现一家高校的资源让多家企业共享。该模式整合了机械、建筑、旅游、物流等多个知识领域的教学培训课件,满足了企业个性化需求,为企业提供了升级转型的“外脑”。
“网来网去”降低企业成本
控制成本,是当前许多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提出的对策。“非公企业创业创新成长计划”运用高效的人才资源和网络的便捷实惠,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
德意控股集团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德意管理人员只需坐在电脑前,就能便捷、高效地参与学习;杭州卓艺卫浴设备有限公司通过远程网络拓展了国外市场,公司每年可接5000万元的订单业务;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浙江和合控股集团顺利招聘到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员;传化物流公司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给分散在四川、江苏等地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常识培训,解决了公司党建工作受到的时空限制。
“非公企业创业创新成长计划” 将非公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对党员和员工素质等软实力的提升转化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