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25项数字电视标准颁布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本意欲规范行业的标准,不仅没有平息混乱的高清电视市场,还成为了彩电企业炒作的工具。日前,记者在“2006中国数字电视年度盛典”上独家采访了标准工作组的组长刘全恩,他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了有关这一标准的疑问,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电视都是伪高清电视,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擦亮眼睛。
披露标准出台内幕
刘全恩告诉记者,标准的制定前后经历了4年时间,许多数据都是经过反复衡量。尽管如此,在3月31日标准颁布之后,还是受到了多方质疑。刘全恩认为,关于标准制定太高或者过低的说法都不客观。他以“高清晰度”概念为例解释:清晰度是界定高清晰电视的重要门槛,但不是唯一指标。最终确定的720线是根据国内产业和消费情况确定的,也是人眼能够分辨的最高限度。
将符合620线的CRT电视列为“高清电视”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显像管电视有很多优点,在一定时间内会继续占有较大份额的市场。另外,对于DLP微显背投的指标,“会在今年年底前制定好。”刘全恩说。
高清大多是“标清”
据刘全恩介绍,动态清晰度的指标是专门为平板电视制定的。“运动图像出现拖尾,这是液晶、等离子等平板电视的天然缺陷,虽然厂商宣传机子响应时间可以达到4毫秒、8毫秒,但实际上做不到。这就极大限制了平板电视显示动态图像时的清晰度。”刘全恩介绍,“测试显示,很多高档的平板电视显示静态图像时可以达到1080线的清晰度,但是动态清晰度只有650线甚至只有620线。”按照这样的标准,除了90%以上的42英寸的等离子电视难以达标,市面上很多液晶电视也配不上“高清”的名号。
刘全恩为此还特意提醒,这次制定标准特别要求企业在彩电说明书中要印有主要参数,包括清晰度、对比度、亮度等指标。消费者应该仔细查看并询问说明书中这些指标的含义,如果企业在此处作假,消费者可以投诉企业。
高清未必最适用
刘全恩认为,无论是液晶、等离子还是CRT电视,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眼睛的感受。在购买电视时,首先要观察在播放快速动作的图像时,有没有拖尾现象;其次,在播放大面积的海洋、蓝天或者火焰图像时,色彩感觉是否均匀,层次过渡是否柔和;第三,在播放静止图像时,图像的细腻程度是否足够好。
另外,刘全恩还表示没必要盲目追求高价格的高清产品。在购买电视时还要注意,所处地区的广播电视信号,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电视台只能播出标清信号,那么还是应该选购标清电视或者普通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