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在业内首倡推广的“薄大精声”已成为2006年的高端电视流行趋势,预示着国产品与合资品间酝酿已久的这场品质之战正式打响,长虹、索尼成为双方主角。昨(2)日,长虹“量子芯”大平板将大规模批量上市,外资品面临国产品今年在高端市场的首次打击。
长虹电器(中国)营销公司市场总监杨长安对“量子芯”仍保密,但他信心十足地表示:长虹部分产品与外资品相比,售价低约50%,但今年会在继续提高技术含量、性能档次的前提下,部分产品的价值可能要高出索尼10%-20%,因为凭借其差异化的技术、品质、服务优势,长虹完全能做到这一点。
从去年底开始,国产彩电品牌纷纷调整市场策略,摒弃传统的“价格战”这一低层次竞争,转而投入对核心技术、关键器件的研发和性价比的提升上,长虹、TCL、康佳、创维、海信等在下半年均有不俗的产品和市场表现。如顺应“薄大精声”流行趋势的长虹18、19、20系列“天际”大平板、218系列“双倍素”高清、巨型“影院电视”等成为2005年家电市场的经典之作,这些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高端产品迫使外资品匆忙调整策略,集体拾起国产品丢弃的“降价”手段。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索尼、松下、三星、LG等虽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但在同质同品类的情况下,外资品的性价比很低,降价仅仅是吸引眼球,如在广州,索尼“博大晶深”KLV-V40A10从29430元降到了27430元,但与长虹“薄大精声”LT4018相比,售价竟然还高出了71%,而实际降幅仅为7%;在北京,索尼“博大晶深”KLV-V32A10从19890元降到了17890元,但与长虹“薄大精声”LT3218相比,售价也高出了49%。
业内人士就此分析指出:外资彩电的利润空间还很大,仅仅将个别型号下调百分之三十远远不够,在研发、配套、生产完全国产化的外资品牌要想守住目前的市场地位,必须得将售价下调到与国产品相同的水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