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万元以上跌到万元左右
中国家电企业的前进之路向来坎坷。在坎坷中,要想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惟有使用那把“价格之剑”。平板电视自2002年出现以来,仅经过两年多的“高价徘徊”便进入了“迅速下跌”阶段。进入2006年后,平板电视的价格大战出现新情况,中外平板品牌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内已拉开价格决战之势……梳理一下平板电视的价格走势,对消费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清心明目”的大事。
从高价徘徊到迅猛下跌
在显像管电视时代,国产电视厂家就吃过“价格战”的亏,虽然用价格换取了市场,但却丢掉了利润,市场份额占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2002年,平板时代不期而至,那时,动辄十几万的高端电视成为我国先富起来人群争相追逐的新宠。索尼、松下等平板电视商也赚了个盆满钵满。随着2003年国内电视厂商进入平板电视领域,平板电视的价格便如断了翼的鸟一般直线下降。在2003-2004年期间,平板电视的价格大体保持在3万元以上。国产品牌30英寸液晶电视2003年初为两2.5万,2004年初价格是16900元,年底已经降至万元以内。而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在20英寸液晶电视上差价2000元至3000元,在30英寸液晶电视上差价在5000元至6000元。2004年,生产液晶面板的企业在全球有20多家,三星、飞利浦-LG、友达纷纷将高端彩电生产基地搬到了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甚至第七代液晶屏生产线相继投产,使液晶屏的产能急剧增加,这也直接促使液晶电视的价格持续走低。那时,由于平板电视面板的产能并未急剧扩大,各家也就守着可观的利润相安无事。然而进入2005年,一切变得似乎不那么正常起来……
2005:产能扩张下的狂跌
进入2005年,平板电视的价格有两次比较大的下跌,那就是“五一”和“十一”黄金周。“五一”之前,平板彩电的价格有如雪崩,降价幅度动辄20%、30%,而且一降再降,创维一款40英寸液晶电视从3月15日到4月20日,短短一个月内就降了1万元。而国庆节前夕,一些42英寸、37英寸的主流平板彩电价格更是降到了1万元以下。康佳、TCL、海信等巨头企业的平板电视开闸放水,以32、37、42英寸液晶电视为主角,带动整个市场价格频频走低,最高降幅超过30%,平板彩电掀起史无前例的“价格雪崩”。
平板电视价格之所以在这一年频频走低,在于平板彩电面板的升级换代及产能的急剧扩大。2005年上半年,随着三星索尼合资公司的第7代线投产,一块面板可以切割成8片37英寸屏或8片40英寸屏,这就大大提高了37英寸和40英寸液晶屏的供应量以及减低了成本,到了8月,三星索尼合资公司调低了40英寸液晶屏的出厂价,马上就引起40英寸液晶电视的一阵降价潮,而且随着40英寸屏出货量的提高,另外几家液晶屏厂家LG飞利浦合资公司、夏普等也宣布下调液晶屏的价格。
2005年下半年以来,康佳、TCL、创维等众多彩电厂商纷纷宣布将大规模扩大平板电视产能;TCL在惠州投资兴建平板基地,设计产能同样超过百万台;创维在深圳宝安、海信在新疆也同样建有平板生产基地……国内厂商产能的扩张,直接导致了平板电视价格的下跌。
2006年,中外品牌降价相拼
2005年底索尼40英寸液晶直降5000元的疯狂“跳水”,终于在2006年春节前夕引爆“多米诺骨牌”效应。2006年春节期间的国内平板电视市场上,8大外资品牌近乎全线的“价格雪崩”,无疑是一幕最为罕见且抢眼的重头戏。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大规模价格战狂潮的它们,正欲形成新的挑战势力,以抢得年度价格战的主动权。国内企业经过短时间的沉默,也重新跳入降价的漩涡。临近年关,厦华37英寸液晶由15980元降为12980元;上广电50英寸等离子从28800元降价至19990元,创维46英寸液晶更是直降8000元……
业界预测,2006年对平板电视厂家来说又是一个血拼之年,随着销量的增长和产能的扩张,降价已成必然之举。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件好事;但对于厂家、商家来说,“早熟”的平板市场,或许对他们并非“乐土”。
平板电视价格大事记
●2004年4月4日,LG中国有限公司与广东永乐在广州紧急宣布,推出售价仅为29999元的内置机顶盒等离子电视。至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洋品牌等离子电视,首次跌破了3万元大关。
●2004年9月7日,苏宁宣布从9月10日开始,全面发力以平板电视为代表的高端市场。作为平板电视主力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国产品牌将跌破1.5万元大关。这是继“五一”42英寸等离子电视促销性跌破2万元之后,平板电视价格的再一次“雪崩”。个别品牌和型号的30英寸液晶电视由1.4万元左右跌至9600元,15英寸、20英寸液晶电视降1000—2000元。
●2005年上半年,随着三星索尼合资公司的第7代线投产,一块面板可以切割成8片37英寸屏或8片40英寸屏,大大提高了37英寸和40英寸液晶屏的供应量并减低了成本。8月,三星索尼合资公司调低了40英寸液晶屏的出厂价,立即引起40英寸液晶电视的降价潮。LG飞利浦合资公司、夏普等也宣布下调液晶屏价格。
●2005年6月2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最大平板电视——55英寸液晶电视和65英寸等离子电视在四川长虹诞生。生产这两款产品的生产线为国内首条享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平板生产线,技术标准达到量产12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的水平。
●2005年6月,海信研发的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通过信息产业部组织的鉴定,中国年产近7500万台彩电自此有了中国“芯”。
●2005年8月底,大中电器召集夏普、松下、三星、LG、TCL、创维、海尔、海信、日立等19家国内外彩电企业,宣布42英寸等离子和37英寸液晶大屏幕彩电价格将跌破万元大关,最低达6600元,并称此种价位的彩电机型实行不限量供应。随后,国美宣布,厦华液晶彩电全面让利600万元,海信42英寸等离子彩电则以9990元的价格销售。
●进入2006年,平板电视市场争夺战硝烟弥漫。先是索尼借着春节市场搅局,其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全线下调10%至15%。夏普也宣布砸入2000万元促销资金,最大让利15%。随后,三星、飞利浦、东芝等立即跟进,个别品牌42英寸等离子甚至跌破万元。平板电视下一轮价格下跌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