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储能在新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安全风险问题同步放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已发生近百起储能火灾事故,覆盖不同规模的电站和多种应用场景。事故暴露出在预警识别、灭火处置和应急联动等环节依旧存在薄弱点。与NFPA 855、UL 9540A等国际标准形成的完整技术闭环相比,国内体系建设尚处于加速补齐阶段,亟须针对电化学风险特性建立独立、可执行的技术路径。
在这一背景下,储能消防企业通过标准参与、技术研发和交付体系建设,推动行业由分散探索向系统化防护转变。及安盾消防正是在此过程中,通过实践与技术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储能消防解决路径。
一、标准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化进程
标准化是储能消防体系建设的前提。近年来,及安盾参与了15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涵盖锂电储能系统安全设计、气体与气溶胶灭火系统以及安全性评估等技术领域。
当前,其参与的GB 50370《气体灭火系统技术标准》和《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防火技术规程》修订,将工程数据、实验验证结果转化为标准条文,为国内储能消防技术提供了可执行的参考路径。
二、技术能力:验证与制造并行
储能消防标准落地需要技术基础的支撑。及安盾已建立专利、认证和生产能力体系:
知识产权积累:获得900余项授权专利,包括气溶胶配方、结构设计及控制技术等核心环节。
认证成果:2022—2025年,8款气溶胶灭火装置分别通过UL Solutions、BSI、CSIRO等国际认证,符合UL/ULC 2775、BS EN 15276、AS 4487等多国要求。
制造体系:及安盾科技园建有自动化生产线和检测系统,年产能可达1500万只气溶胶药柱,并配备物料与批次追溯能力,满足不同规模工程的配套需求。
此外,其与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电池工业》期刊,为储能模块燃烧特性分析与灭火剂性能验证提供了实验支撑。
三、绿色路径:环保型灭火剂适应国际规则
在“双碳”战略与国际环保法规的约束下,储能消防产品的绿色化趋势逐渐明确。自2022年起,及安盾开展环保型灭火剂研发,重点解决原料友好性、化学稳定性及材料兼容性等问题。
2024年,其产品完成GC-MS检测,覆盖欧盟《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第2024/590号条例》中的95项限用物质,并建立ODS物质使用与进出口控制机制,确保产品在出口环节满足法规要求。
四、交付保障:数字化产能提升响应能力
储能项目多集中在特定建设窗口期,对交付的时间与质量提出了高要求。2024年,及安盾科技园数字化产能平台建成,覆盖生产、仓储、出库与追溯环节,配合全检+抽检机制,实现交付过程的可追踪和高效运作。该平台为国内外储能项目提供了批量交付和合规复核的保障。
从标准建设到技术验证,从绿色产品到数字化产能,储能消防体系的逐步完善不仅是单一企业的任务,更是行业整体能力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持续的标准化、技术化与国际化建设,储能安全有望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实现风险可控,推动能源体系在安全基础上的可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