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剥离LCD面板业务并非独一无二:决定在液晶面板市场走出关键的“战略撤退步伐”的还包括全球第二大彩电企业索尼。日前,索尼公司将与三星合资面板企业的权益转让给了三星,彻底结束了七年“不明不白”的索尼三星婚姻,并同时放缓了与夏普的面板合作事宜。
七年前,在液晶彩电正如火如荼的快速普及的时候,索尼公司与三星电子这两个“彻底的竞争敌人”竟然悄悄的达成了合作:三星出技术,索尼投些资,合作建设液晶面板厂,以满足三星在扩大规模上资金不足和索尼在急缺面板资源方面的技术资金双不足的“尴尬”,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双赢合作”。
液晶面板被称为电子IT领域仅次于半导体项目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条八代线的投资大约在30亿美元以上。而一家面板企业不可能只进行一条线的投资——那样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例如三星,在大尺寸线上就有7代、8代、8.5代等数条线(如果三星所有曾经上过计划会议的液晶面板线都投资建设——如大陆项目的8.5代线,至少不会低于6条高世代线)。因此,这个领域一定是一个数百亿美元的概念上才能玩的游戏!
事实上,即便是三星这么大的企业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和索尼的合资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此外,由于三星电子在早期的平板市场上过于关注多种技术:等离子、LCD、OLED、DLP等也分散了其投资资源:因此全球第一条六代、八代、和十代(也是现有最高世代的LCD面板生产线)都出自专注于液晶的日本夏普之手(这一竞争中三星仅仅在七代线上领先了一次)。
液晶面板资金软肋的后遗症
“如果要在液晶面板市场具有世界性的定价权,那就要有建设三峡大坝那样的投资魄力”——这是业内一位著名人士对液晶面板市场投资之巨大最明确的形容了。
国内京东方、华星光电两条线(合计产能将和我国台湾地区现有8代线总产能相当或者胜出)的融资复杂过程,以及融资成功背后北京和深圳地方政府的关键影响、漫长的融资过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即便是号称液晶之父、并专注于液晶领域的夏普,也在十代线上由最开始的独资策略不得不在液晶面板价格不断下滑的背景下,转向希望同盟者介入的姿态(索尼的另一面板战略供应保障路线图,即是入股夏普十代线)。事实说明,如果仅仅是企业行为,没有政府参与(三峡大坝是政府工程),液晶面板这样的项目是很难形成单个企业的垄断性地位的。
对于液晶产业的大佬们,无奈的不仅仅是投资巨大,还有一个产能巨大的问题:以8.5代线为例,典型的产能是1500万台电视机的需求量(多种尺寸混合切割,月基板10万片);如果只切割32寸产品则达到2160万台彩电的需要(我国2011年内销彩电不足4200万台)。目前,全球投产和建设的八代及以上LCD生产线包括三星、三星索尼合资线、友达、奇美、夏普、LGD、京东方、华星光电、松下等企业总计拥有不低于11条液晶面板高世代生产线,加上为数不少的六代和七代线,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供应能力已经超过2012年预计的2.1亿台的总销量达2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