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历史重演
中国台湾地区的例子,常被用来佐证大陆加速发展液晶产业的价值。
1998年,台湾地区开始介入TFT-LCD产业,一年内投资了6条具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液晶面板生产线。7年之后,液晶产业也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其规模和效益超过半导体产业。
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而如今我们能否实现赶超?对此,天相投顾赵磊表示怀疑。他认为,现在的机会已不如10年前,当年液晶产业还处于导入期,但现在已是成熟期——入局厂商众多、竞争非常激烈。
而谷至华则表示,衡量一个产业的未来,除了技术创新余地,还要看发展空间等。就技术创新而言,“大量工作刚刚开始”。譬如液晶面板驱动、背光源、彩色滤光片等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可采用系统驱动集成、选用更好的背光源等。就发展空间而言,全球液晶产业第一轮重组发生在1996年,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介入了日本的一统天下;第二轮产业重组起源于2004年,市场和技术更加成熟;这一轮产业重组的主角是中国大陆,目标正是建立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框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长远基础。
而在驱动历史重演的因素中,政府的作用将被寄予厚望。在目前中国大陆液晶产业新的投资高潮中,中央政府的直接支持很重要,特别是战略性规划和落实很关键。
只是目前,中国大陆主要采用的模式为“地方政府+公司”,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不利于解决全局性问题。产业链的本土配套、产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需要中央政府从战略高度明确平板显示产业的地位,从全局推动解决制约大陆液晶产业的瓶颈问题。
台湾地区的经验对于大陆很有借鉴性。2002年,台湾地区当局提出了《面向2008年挑战的发展重点计划》,制定了相应的“两兆双星”计划,旨在维持台湾企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科研开发,开拓半导体、显示器、数字内容、生物科技4大高科技产业。四年之后,“两兆”(两万亿)所指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器的产值就超过1兆元新台币。
与此同时,面对全球竞争,企业自身规模和产能也很重要。目前,大陆前三大面板制造商(上广电、京东方、龙腾光电)的规模都很小,每家仅有年产1000余万片的产能。因此,前几年曾发生过液晶“三巨头”寻求合并,但最终无果。如今,不仅客观上存在需求,液晶行业景气度再次低迷也造就新的合并契机。
此外,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竞争实质上已发展到产业链的层面进行。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李曙新表示,日本夏普、韩国三星、中国台湾地区友达这些公司的生产规模远超大陆企业,采购议价能力、对供应链管控的能力也更强。同时,这些公司中有的还全面渗透上、下游产业链,单位成本进一步降低。大陆企业如何形成产业链的竞争力,显然需要政府在动用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之间的熟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