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技术和上游配套产业缺失对中国彩电行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
在目前彩电的价值分配里,液晶屏和芯片要占总成本的65%-70%。缺屏少芯的现状导致了中国企业“缺心少魂”的尴尬结果。在面板和芯片上的缺失,使中国彩电企业失去了在CRT时代的行业领导地位。由于这些资源都掌握在国外同行甚至竞争对手那里,这使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接受人家的“嗟来之食”,一到货源紧张或者其他战略性卡位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便会感受到种种压力,甚至面临被卡脖子的危险。
由于上游资源的不可控和相对弱势地位,中国彩电企业基本失去了与外资品牌平等对话的本钱,很难像外资企业那样,建立与上游企业的战略性深度合作关系,其危害是:
(1)在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不能真正做到以自我为中心,将上游设计企业为我所用,未能结合自身开发理念真正开发出具有前瞻性、有特色和差异化的产品,其结果是大家都在同质化的道路越走越深。
(2)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性下降,液晶彩电行业已经高度依赖元器件进口,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国内市场造成巨大影响,有时甚至连维持基本的货源和正常生产秩序正常都会成为问题,成本上涨就成为必然。
回过头来看,在CRT时代我们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越外资品牌,中国彩电企业在产品上的创新和差异化功不可抹。同时得益于CRT产业链的基本完整,我们在产品成本上能建立起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优势。
更另人忧虑的是,当国内企业尚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时,强大的外资军团已经开始合纵连横,通过产业联合的力量来未雨绸缪。前不久公布了日本消费电子生产巨头松下、日立和佳能正在酝酿组建一个平板电视显示器联盟,联合生产下一代平板电视。按照协议,佳能和松下将向日立的显示器生产子公司投资,联合开发和生产有机电致发光(OEL)面板。OEL技术可在超薄平板上显示高清晰画面,作为LCD的下一代替代产品已经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报纸还透露,三家公司也准备联合投资3000亿日元(约合26.5亿美元),建造新的LCD工厂。其他比如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与夏普公司(Sharp)在2007年12月也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将在液晶电视领域开展合作。
2、大连锁的强势扩张使国产品牌在一二线城市的渠道优势开始逐步消失
当年CRT时代国产品牌能够快速崛起,首先也是广大的农村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生存的土壤。同时依托广大的市场纵深,开展密集的分销和渠道的多元化,那时彩电的专卖店渠道和区域分销群雄并起,在灵活多样的中国彩电渠道攻势下,外资品牌当时在中国实行的区域总经销和据点化的渠道政策土崩瓦解。历史多次无情的表明,得渠道者得天下
然而国美和苏宁等大型连锁渠道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家电企业对渠道的惯性思维,一些彩电企业为了对抗经销渠道的需要,也变相的给予连锁渠道特别的政策扶植,可以这样评价,是中国彩电企业的扶植成就了国美和苏宁等连锁渠道商的崛起。反过来连锁渠道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中国彩电行业的市场格局和势力版图,以前那种渠道商求着厂家要政策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特别是在平板时代,国美和苏宁等连锁渠道通过预先设定的降价计划和网络扩张计划,牢牢把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平板时代,彩电的产品特性更加符合连锁渠道商的逐利本质和对周转速度的要求,因此渠道商对作为上游企业供伙商的整机提出了更高的政策要求,这反过来却使国产品牌陷于困境。
可是这却给了外资品牌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原本外资品牌对地域广阔,南北差别和城乡差别极大的中国市场如何构建有效的渠道体系就很困惑,现在随着大连锁的扩张,外资品牌可以从容的调动数十亿的资金来集中投放,而作为上市企业的连锁渠道商出于做大现金流的目的,当然也是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