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音响市场由盛到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国内消费水平差异,还因为国内音响市场一直存在的怪现象。
1、崇洋
走进任何一家音响销售店,哪一个商家不是向你推荐某外国品牌如何高档,技术如何高超?踏入任何一个有音响组合的家庭,哪一个主人不是以家中的音响设备是“洋牌子”而沾沾自喜?如果说中国人对汽车崇洋程度令人心震惊,那么对音响崇洋的程序则令人心寒。如今音响市场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国产音响穿“洋装”,许多中国企业生产的音响都要贴上“洋标签”到国外转一圈,然后再返销中国,改变的“出身”音响身价上升数十倍,关注度也立刻提升。这种盲目有时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愚昧:只要有牌子,不管它质量如何,不管它是否适合于自己,甚至是明知是假冒也愿意消费的人大有人在。正是中国消费者大多存在着“崇洋”的思想,因此让许许多多的JS有机可乘,同时也给了国产音响制造业一个致命的打击,多家音响企业对技术投入力度大大减弱,甚至多家音响企业纷纷“卷起包裹”。以广东为例,在很多原家电生产厂家纷纷加入音响制造业,欲凭所谓品牌优势问鼎音响市场的同时,一些台资OEM巨头却甘心将OEM进行到底。
2、自立门户
可以说目前音响市场很大一部分是由音响发烧友推动,他们是音响市场的最积极的消费群体。在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除了掉进“崇洋”、“追求高价”的圈子外,还掉进了孤芳自赏的圈子。他们在音乐鉴赏方面,很喜欢给自己或别人画圈子,例如将一些喜欢大动太爆棚音乐的人划分为低档,将一些偏好流行音乐划分为低俗类别,而将一些柔情似水的小提琴曲,激情滂湃的钢琴曲列为高雅等级,他们自认为自己达到Hi–Fi音响的最高境界,所谓涵养、品位、修为,都必须在小提琴、大提琴或者钢琴得以体现。他们与其它发烧友老死不相往来、不沟通、不探讨。由于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所以国内音响消费市场呈散兵游勇状况。要知道,产品销售和音响氛围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也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只有具备了肥厚的土壤,音响这颗种子才可能生根发茅而有更好的市场销路。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但目前音响市场在国内难以凝成一种凝聚力,这也是滞后音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销售渠道混乱
最早的音响商店是一家只有一个店员(老板自己),主要经营自产的音箱,以及一些功放设备。老板都具有很专业的音响素质,整天手里拿者一只铅笔和一个小本子,在和你交谈的过程中,能迅速写出推荐给你的产品搭配方案和报价,还不时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当时的一套音响是一个工薪阶段一年的工薪,不过当时仍有不少人为此乐而不疲,大家对音响充满着向往感。随后,出现了专业的音响市场,这个市场是真正有内涵、有文化、有个性的,拥有专业的试音环境、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他们生存方式往往是大隐于市,很受到音响发烧友与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再后来,随着影音格局的变化,商业战火越烧越旺,音响产品主要销售渠道逐渐由品牌专营店、百货大商场和国美苏宁等超级连锁终端完成。商场的明码标价映射了音响专业市场的操作的不透明,令普通消费者望而生畏,失去了往昔的诱惑力与优势。现在让人最尴尬的当音响进驻这些大商场、在卖场之后,音响的身份被窜改为家电,虽然是明码标价地售卖,但是都感觉商场像卖菜一样把各种器材堆在一起,销售员的专业知识也不值一提。渠道混乱成了制约音响发展的一大因素。
4、服务缺失
目前,许多行业在技术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服务却往往成了它们的硬伤,音响行业也例外。而且很多卖场胡乱配置一些质低利润高的器材,因此在音质、安装技术、工艺、调试以及使用的线材都与专业的音响店存在很大差距,从中也决定了器材使用的寿命。除此之外,目前音响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售后服务的混乱,音响安装技术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技师们的安装技术较差,对器材进行胡乱搭配,萝卜龙虾乱搭一气,在线路的连接以及检测方面也都有失专业水准,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加致使消费者对音响行业产生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