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LG翻新事件引得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最后,我们姑且不论结果如何,是利益分配不均也好,还是内部钩心斗角也罢,这都不是我们最终想要寻找的答案。最让我们关心的问题是那些退货的产品到底是如何处理,厂商会全都自己承担了么?当然不是。
产品的背后是什么,消费者不会知道的 |
其实每个行业都由自己的一套规则或者说一套玩法,每个企业都不会去主动承担退回来的产品所带来的巨额成本。据业内人士透露,他们会把退货的产品分成三个等级:A类、B类和C类。所谓A类,就是没有质量问题,只是消费者觉得不合适而更换产品所换掉的货。通常这类货是不用返回工厂的,而是就地重新包装再次上架。而B类产品则是外观有划伤而要求退、换货的,但是性能没有发生质量问题的可以拿到当地维修站处理,随后上架进行销售。而C类产品是出现核心部件的质量问题,一般这类问题都比较严重,需要送回工厂,重新进入生产线再重新进行一次流水生产过程,重新检验,然后出厂销售。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只要是有退货、换货的行为,返回来的货是不可能让厂家自己来背这部分成本的。而某品牌的销售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种分类处理退换货物的方法属于企业的一次再制造过程。如果退回来有问题的货物企业都将承担这部分成本,必然会导致这部份成本均摊在每一个产品当中,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平板电视的价格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对于二次销售的产品,即便是业内知情人士,遇到产品的时候也是很难分辩。因为很多产品只是在包装上进行更换,有的更换外壳的某一部分,这些都有可能从某一细节看出来。比如查看是否开过封,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或者外壳的拆卸痕迹。如果是C类退货品,返厂更换部件在销售的,就不容易看到了,除非打开机箱看。但是,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而且非本企业人员,很难看出来。因为回厂是要从新上生产线的,所以识别起来比较困难。
识别二次销售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很难 |
大多时候确定是不是返修机、二次销售品,很多都是凭经验来分析。一般产品如果销量很大,卖的很快,在大约9个月以后,特别是疯狂降价后,这种碰上二次销售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像手机这类快速消费品碰到这种可能性就会更大,目前某品牌的产品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某型号机型最后一批产品到货,但是这批产品不出意外都应改是回厂后二次销售的。首先,它的价格已经落到了原先的三分之一;第二,已经停产了,上市1年多以来销量一直很大,所以清库存的机率不大,大多可能是返厂机型。而电视虽然没有手机这么快,但是在一定产品周期中,从上市到退市,如果一直是热销机型,那么在最后几批货的时候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很有可能是二次销售产品。
还有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方法,就是从各种渠道得知功能菜单的查看方法,不一样的产品各有不同。如果赶上二次销售机器没有更改过出场设置的产品,是可以从使用时间上看出新旧产品来的。但是,同场情况下,厂商是不会对外透露功能菜单的查看方法的。
对于二次销售的返厂货,我们也无法轻易识别。有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质量和价格的契合点上做出选择。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返厂现象得普遍存在。其次,如果是正规得程序,对于C类产品是会从生产线上下来后重新做二次质检的,在质检过程中是会保证产品出售前的质量控制。那么,对于正规途径的二次销售产品,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经过二次质检的产品相对于当时的价格是不是值得购买。而面对低价甚至超低价的产品,消费者也不妨多思考一下产品本身的情况。虽然说,目前价格战打的火热,但是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律还是依然有效的。
买产品要三思而后行 |
当然,最潇洒的方法就是,只要在心里承受的价格范围以内,就将其拿下。不要考虑很多,就像我们在饭馆吃饭,不要考虑菜做出来的过程一样。你只要觉得目前这个产品的品质、效果,对得起它的价格就可以,不管是A类、B类还是C类,按照正常程序,出厂销售之前都是会经过质检的,至少在质量上是得到一定控制的。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毕竟谁都不愿意去买一个曾经开箱过的产品,单从心里上,很多消费者就不会认同,多潇洒的心里多少也会有些波动。
面对二次销售品,国家也没有法律条款约束,也没有任何一个针对于二次销售细节的行业规定。这种状况下,这个举动目前也许可以看作是被默认允许的。但是,目前卖场除了样机出售特别明示以外,并没有人相关的处理品明示,至少再家电卖场里面没有看到。而且对于产品的降价,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不能明确定论就是因为二次销售才得以降价的。由此看来,对于厂商行为的控制,只能停留在道德层面。其实,二次销售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价格出售也无可厚非。只是希望能有一些针对这个问题得相关规定或者约束出台,比如功能菜单厂方虽然不会说明,但是至少可以告诉消费者如何查看使用时间等一些必要的方法等。这种二次销售的现象是不会避免的,只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采取购买行动的同时,要考虑周全,一分价钱一分货,等到产品最后降价不见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