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平板电视市场的异常火爆,很多消费者纷纷开始考虑购买平板电视,在价格不断触底的情况下,售后服务成为大家担心的首要问题。日前,记者曾经在《创维售后不到位 30天两款产品连出问题》一文中报道过北京张先生在购买液晶电视的遭遇,其实有像张先生这种遭遇的消费者在国内非常普遍,在购买之前商家都信誓旦旦地保证产品的质量绝对过关,但一旦出现问题找到他的时候,总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诿。在平板电视价格不断触底,产业利润率逐渐下滑的背后,是售后服务的缺失,平板低价的种种弊端已经开始显露。
以前平板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对于大多数家庭还是奢侈品,有关平板电视的售后服务和维修问题也就被掩盖起来。而近年来平板电视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平板电视的质量和维修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有关投诉也越来越多。刚刚开始的时候,暴露出问题的主要是国产品牌,因此国货成为了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也使很多消费者开始相信外资产品的质量更高,也更有保证,不过现在关于外资产品的维修投诉也越来越多。
上海的陈小姐2005年购买了一台索尼34英寸CRT电视,才看了4天电视图像就发生了扭曲,调换了一台同型号的电视,5个月过后电视突然无法开机,维修不久之后,电视机发出爆裂声,几次修理之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成都的罗先生购买的三星背投使用不到半年就出现故障,之后维修就不少于三次,期间不断联系三星北京总部,甚至还找了北京市消协,但就是这样三番五次地折腾,问题也没有最终解决。看来洋货同样也逃脱不了“质量门”的纠缠,消费者不禁要问,我们的权益到底由谁来保护?
目前平板电视投诉日益增多,售后服务问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于国家关于彩电的“三包”条例,并不适用于平板电视。按照国家在1995年发布的《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三包”条例中的规定,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都享受整机一年,显像管、行输出变压器、高频头、集成电路等主要部件三年的“三包”有效期,而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因为当时还没正式销售,也不属于显像管式的传统电视的范畴,所以无法适用普通彩电的“三包”政策。
现在大多数平板电视厂家都基本参照国家传统彩电“三包”的要求,即7天内产品出现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15天内可换机,包修期则为一年;如产品本身出现问题可免费维修和更换部件。但到了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到底保修多久,采取何种方式维修以及如何收费都是由厂家说了算。那么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何在?如果说是产品质量问题,但所有的品牌都有问题这也说不过去,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两年以来,平板电视的价格持续走低,降幅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计。以液晶电视为例,2005年年初,国产32英寸液晶的价格在1.2万元左右,37英寸在2.2万元上下,40英寸液晶则在3万元价位,而42英寸则普遍超过3.5万元。而到今年8月份为止,32英寸已经跌破5000元,37英寸跌破8000元,40英寸跌破9000元,42英寸跌破万元,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液晶电视的跌幅都超过了60%,40英寸以上则超过了70%。虽然说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提高促使成本不断降低,但在短短时间之内如此的降幅,却不是一个产业正常的发展表现。
像平板电视这样的电子产业来说,产品降价趋势本身就高于其他一些生活用品,但是最近这几年以来,虽然厂家已经开始发现利润逐年走低,但降价的趋势却愈演愈烈,其中除了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外,还包括了流通渠道的缺失。大量的产品已经从厂家直销转为在家电连锁商店销售,使得这些制造企业的命运逐渐转入了流通渠道商的手中。一面是平板电视门槛低,厂家越来越多,产品的同质化引起厂家之间激烈的博弈;另一面,像大型家电连锁商之间也在竞争,为了吸引更多得消费者,通常都只有采取价格手段,使得价格战进一步升级。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依照平板电视的价格本身不应该出现如此的降价趋势,那么这其中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很多消费者都忽略了,那就是售后服务。国内目前很多消费者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产品的价格,最好的证明就是商场外面大幅广告大多数都于降价有关。大家通常都只关心产品卖多少钱,同类的又卖多少,购买是否划算,但是却没有几个人关心过售后服务。商家不提及并不等于不重要,一件商品的价格不仅包含了商品本身的价格,还包括了售后服务。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花钱买享受”,“享受”指的不就是售后服务吗?平时这两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又有几个人是真正记在心里呢?商家不断降价但肯定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表面上看起来价格是很低,“让利”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这“利”是恐怕不仅仅是指商家的吧?虽然说薄利多销很有道理,实际上商家只不过是将消费者本应该享受的优质的售后服务当成“利”再让给我们而已,看来商家不会做赔钱的买卖,如意算盘还是打的很精细。
今年第二季度质监局公布的投诉数据显示,手机、家具、空调、鞋类和电视机产品位居投诉前五位,而电视机主要是指平板电视。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表示,目前有20条左右的建议已经由电子商会反馈给国家质监局,作为电子商会来说,主要是配合政府完成三包政策的修改工作,新的政策何时推出,尚没有定论,而针对3C产品等的新三包政策是否会在年底公布还不确定。那么在新三包政策难产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我们要确立重视售后服务和维修的思想,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只是问一下保修时间就完事了,从来没有深入了解产品的售后服务的其他内容,消费者的疏忽就容易给商家留下空子。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要多个心眼儿,比方说要注意“保修”和“包修”的区别,“包修”的含义是在包修期内无须消费者支付任何费用的维修,因此在“三包”期内,一定是包修;而“保修”,国家从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可能收费,也可能不收费,谨防商家在这上面做文章。
其次消费者在选购家电时,要对同类产品要多进行比较,不要仅仅只从价格考虑,优先选购技术成熟、厂家服务网络健全、品牌大、信誉好的产品,防止家电厂家倒闭,其产品无人承担维修责任。对于售后维修和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仔细询问,同时注意索要并保存好发票,便于出现纠纷及时解决。如果产品已经出现问题,可以先和销售商联系,谁卖给你产品你就找谁,如果商家推诿责任,可以直接向消协投诉,寻求支持。
目前许多家电厂商都把售后服务放给了代理商,代理商又包给维修网点,造成服务人员的管理不规范,如果维修需要收费,应该先直接向家电厂商总部咨询是否合理。因此在缺少新“三包”条例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消费者更应该在购买平板电视的过程中多留几个心眼,不仅仅要考虑价格,更要考虑到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仔细询问,出现问题向消协寻求支持,更多的是要靠消费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