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平板电视再次掀起了降价狂潮,虽然降价一直都是平板电视市场的主旋律,但是此次降价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尤其是洋品牌的普遍参与和最高上万元的降价幅度,仍然不能不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并怀疑平板电视是否存在行业暴利,甚至由此开始持币观望。
对于洋品牌的年终降价行动,长虹营销公司总经理郭德轩认为非常正常,“随着平板电视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已经下降,当然应该降价了,不降才显得不正常。”
厦华电子总经理助理魏自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CRT时代,国内电视起步较晚,洋品牌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确胜出一筹,价格高一些很正常。但在平板电视时代,国内彩电企业和洋品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技术和质量相差无几,本着同质同价的市场规则,两者在价格上也应该接近。不过考虑到品牌效应,洋品牌比国内品牌的价格高一两千元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果动辄高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就不合理了。他说,国内品牌在多次的价格战之后,如今普遍要比洋品牌便宜,如今洋品牌主动降价,其实是顺应了市场规律,从目前市场的表现来看,对国产品牌影响不大,就很能说明问题。
对于平板电视价格经常“跳水”的内幕,魏自力也做了诠释。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都分为形象产品、利润产品和竞争产品三种,形象产品是企业为了展现自己实力的高端产品,利润产品则是为了保持企业赢利的产品,属于市场的主流,而竞争产品就是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吸引消费者眼球而推出的特价产品、降价产品,是有数量限制的。企业在刚开拓市场时,一般都会采取亏损战略,大量推出竞争产品,目前平板电视市场经常出现大幅降价的主要就是这部分产品。但是赢利才是企业的根本,暂时的亏损也是为了赢利。所以大幅降价和特价产品一般都会有数量的限制,否则企业就没法控制亏损争取赢利了,这就是消费者经常发现有特价没产品现象的真实原因。
魏自力同时指出,降价是平板电视发展的趋势,因为平板电视的主要成本集中在显示屏上,随着平板市场规模的扩大,显示屏量产规模也在急剧增加,生产成本随之降低,价格也必然跟着降低,这就减轻了终端制造商的成本压力,降价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这种产业链上的降价是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的,而不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那些“跳水价”所表现出来的假相。
归根结底,动辄几千上万元的降价,只是企业通过竞争产品进行烘市所带来的表象,之所以会吸引人们的眼球,只不过是因为厂商的特意炒作和人们对价格的敏感心理使然。只要细心地加以观察,就不难看出平板电视真正主流的产品——利润产品很少参与其中。
真要明白了这些,消费者也就不用持币观望了,而是瞅准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