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技术过剩与技术转移对大屏行业的影响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4-04-18 作者:四季花开

    大屏行业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产业吗?如果放在5年之前,所有人都会回答:是的。但是,现在对于技术驱动于大屏产业的意义,行业同仁已经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大屏技术正在出现两个新趋势,一个叫做过剩、另一个叫做转移。

    第一, 大屏行业技术进入“相对过剩”阶段。相对技术过剩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前后的PC市场上。这一概念的基本市场表现是:虽然05年之后PC行业,尤其是CPU产品的“摩尔定律”并没有彻底失效,但是对于这一定律已经逐渐进入失效期,行业内达成了共识。在产品层面上表现就是多核心CPU出现之后,CPU和GPU为核心的PC产品性能更新持续进入慢车道。

    这一相对技术过剩的概念也已经开始影响同为IT产业、信息化产业的大屏拼接市场。大屏行业性能相对过剩时期开始的标志主要是两个,DLP拼接产品接缝缩小到1毫米以后,以及液晶拼接自08年进入“超窄缝”时期。

    虽然目前DLP拼接最小接缝只有0.5毫米,而且这一缝隙还存在继续缩小的可能性。但是,从任何应用需求上看,行业都已经不再需要更小接缝的拼接产品。同时,在0.5毫米的物理缝隙级别上,光学缝隙正在成为影响观看效果的决定性力量:在这样小的缝隙下,光学缝隙实质已经大于物理缝隙,成为了拼接墙缝隙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对显示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0.5毫米左右,甚至更小的物理缝隙的产品,并不能进一步改善画面质量。

    液晶拼接也有同样的问题:液晶拼接主要应用市场集中在安防、数字告示等领域,并没有进入指挥控制中心和广电系统这类高端市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液晶的缝隙过大,无法适应高端客户的需求。然而,如果仅仅以低端客户的实际需求看,液晶拼接的缝隙水平也已经步入“相对技术过剩”阶段。现在最小缝隙的产品只有3.5毫米,这类产品在安防等应用中足以发挥非常好的性能。如果液晶不以挑战DLP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为己任,控制产品成本远要比缩小缝隙,更能在安防、会议和数字告示产业获得竞争力。

    相对技术过剩的概念不仅适合于拼接单元,也适合于拼接处理产品。现在,拼接处理器行业有纯硬件架构、DSP架构、X86架构、ARM架构,集中式和分布式多种产品形态,这些产品各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需求。以高端产品为例,数百块屏幕系统拼接的处理器已经成熟七八年以上,高端处理器级联应用,还可以支持更多的屏幕拼接系统。所谓的跨屏、自由拖放和漫游、以及一块屏幕数十个小窗口等技术都已经大量普及。

    但是,最能表现大屏行业进入“性能相对过剩”阶段的行业现象,并不是现有产品如何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是,大屏拼接单元和处理器产品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大的、有行业深刻影响”的产品技术进步了。这一点,所有大屏行业厂商都看在眼里,并成为竞争中的一个新规律。

    第二, 大屏行业也正在经历一个“技术转移期”。这个所谓的技术转移是指,作为整个系统中最关键部件的拼接单元和处理器,越来越不需要终端企业提供“高超”的创新能力。

    以单元产品为例,液晶拼接墙正在成为行业主体。在液晶拼接墙上,行业企业采购的往往是显示面板和控制IC、信号处理IC等产品。这类产品都是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工业”的产物。终端厂商在最终单元产品中融入自己新技术的空间日益缩小。面板和IC产品基本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主要性能规格和参数。这与此前DLP占据绝对行业主导地位的时候,从光学、机械、散热、电子等多个方向,大屏企业可以做出独特设计和创新的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处理器产品上,DSP、X86和arm架构的CPU、GPU越来越强大。核心计算产品的性能正在变的越来越强大。这显然赋予了处理器厂商更大的“设计余度”,同时在客户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显著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芯片产品性能的过剩和SOC化,最好的设计不再是好产品必须的基础——因为核心器件性能的余量允许更为粗糙的设计,来形成足够的性能。这实际上导致,处理器产品研发正在从最初的满足功能、稳定的要求,变成更好的人机界面和应用体验转变。这种研发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产品性能相对过剩的存在,同时更说明了产品关键性能指标的形成,已经从终端厂商手里转移到了上游企业手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处理器产品依赖于采用更好的配置,而不是更好的设计来提升自身的性能。

    与大屏产品的性能相对过剩比较,大屏行业技术核心的转移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X86和分布式架构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随着OLED显示技术走上舞台并进入大屏拼接应用,大屏行业终端产品性能对上游市场的依赖将更为增强。因为,从处理器来看,SOC这种片上系统已经成为Intel的开发方向,这就使得X86架构下的产品,终端企业能做的工作越来越少。分布式系统则自身对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就更低,是一种面向大规模拼接墙的廉价技术方案。其核心处理器多采用DSP或者ARM架构,是典型的大集成性的产品。OLED技术如果在拼接墙上应用,显示单元不再像液晶产品那样需要背光源设计。失去了背光源模组(又称后端模组)的设计空间,显示单元企业必然进一步向“攒机商”的形态滑落。

    相对技术过剩和技术核心向上游的转移,是大屏行业技术领域最核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但是,二者产生的原理却又有很大不同。

    技术相对性的过剩,是行业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屏技术发展到足以满足现阶段和未来可预见应用需求的程度,技术失去根本性革命的空间、技术进步创新以柔性的,渐进式的和补充性的为主,主要说明了产业技术的高度成熟。

    技术核心的向上游转移的出现,则根源在于“大屏行业”本质是一个应用技术行业,而不是核心技术行业。大屏行业的核心技术本身就是来自于上游的“IT和信息化产业”。早期,大屏行业技术含量显著的原因是,上游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以支持粗犷型的终端产品设计,终端企业必须用所有的方法,将核心器件的性能挖掘干净,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早期大屏产业上游产品的集成度不够高、技术集中性较弱,也给予了大屏企业更多的自主创造和发挥的空间。但是,随着上游产业发展,尤其是平板进入大屏市场、半导体计算技术的过剩,大屏行业的终端企业实质的技术开发难度显著降低了——动态比较看,也就是技术核心在上游产业的比例加大了。

    虽然技术相对过剩和技术转移产生的原理不同,但是二者对大屏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二者都会弱化以“技术”为核心形象的大屏产业传统竞争力。技术相对过剩和技术核心上移是液晶拼接行业陷入价格竞争的关键原因之一。因为既不具有技术优势、又不具有市场优势的新兴液晶拼接企业,除了价格竞争找不到其他竞争点。这一现象与传统DLP拼接产品往往价格较高、利润较高,竞争多数强调独特技术和产品稳定性优势形成了显著区别。

    第二,二者都会导致大屏产业竞争的同质化发展。这方面的集中表现主要在液晶拼接、等离子拼接、LED光源在DLP上的应用、X86和ARM核心的处理器等产品。这些产品由于显著依赖于上游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导致终端厂商产品没有显著的个性化的差异。产品同质化也是部分产品线价格竞争严重的原因之一。

    第三,大屏企业,尤其是显示单元企业日渐失去市场的“技术性话语权”。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平板拼接上。未来随着等离子、液晶和OLED等平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拼接大屏企业的显示技术话语权还会下降。消费客户对产品的评价标准则随着话语权向面板企业和大厂商、国际巨头的集中,开始更多关注面板的来源和品牌身份的价值。这会使得传统大屏企业在单元显示产品上处于市场竞争的第二层次,甚至弱势地位。这与传统DLP拼接行业,专业拼接厂商的强势竞争力,绝然不同。

    第四,性能相对过剩和技术核心上移都会加强大屏企业在部件产品、终端产品设计上对“人性化”体验因素的注重。一方面,技术的过剩允许厂商考虑更多的为工业美学和人机交互需求分配系统性能和成本空间;另一方面,在核心指标和技术上对上游的依赖,也使得厂商必须在非核心性能部分的体验设计上做出创新和产品差异。

    第五,性能相对过剩和技术核心上移导致大屏企业在系统性方案建设上更具热情。实际上,大屏产业自身就是一个“以系统为最终产品”的行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系统稳定、兼容、维护和可扩展性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应用解决方案,是大屏产业最关键的创新任务。在关键部件产品上创新和差异化设计空间的缩小,恰恰激励和促使大屏企业更注重系统性的创新。

    第六,性能相对过剩和技术核心上移主要发生在硬件技术上。这二者为大屏企业在软件技术上继续发力,在交互性产品设计上继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和市场必要性。尤其是更为性能强大的硬件资源,使得大屏企业能够开发更为功能丰富和智能化的软件产品,实现系统平台竞争的差异化价值。

    第七,生态圈竞争在技术核心上移的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一方面的意思是说下游终端企业对上游部件厂商的依赖很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作为系统厂商的大屏企业,必须融入整个IT化和信息化的本质规律之中,建设自己新兴的产业竞争力,而不能躺在昔日的技术积累、市场积累和品牌积累的功劳簿上。因为在性能相对过剩、技术核心上移的过程中,同质化竞争、价格竞争和与行业新兴对手的竞争,都能对传统大屏企业历史积累性优势形成很强的破坏力。

    第八,由部件产品和系统产品企业转型服务性企业是大屏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这样的趋势不仅仅是由技术核心上移、产品性能相对过剩决定的,更是由大屏企业是信息化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大屏市场是信息化市场的组成部分,这一规律决定。

    总之,技术性的优势曾经是传统大屏企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随着技术这张牌内涵的迁移,随着技术相对过剩的出现、随着平板产品等导致的技术核心转移成为必然,大屏行业的内在产业结构必然面临巨大的调整。这种调整将影响行业内所有同仁,包括往昔的优势企业、现在的强势新兴参与者和更多的全新创业者,都将既是行业结构转型的参与者,也是这种转型的承受者。

    实现对“技术竞争”依赖性说不的产业转变,本质则是大屏企业构筑新竞争力的过程。这些新竞争力主要含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生态化。这也是强调大屏企业必须在信息化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第二是服务化。服务性质是IT行业和信息化行业的本质。将企业研发和竞争力聚焦到服务这个本质体验上,是大屏企业的长久竞争需求。这两个竞争关键点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竞争点”,而是一系列竞争要素的重新组合:品牌、文化、上下游产业链、横向产业链、硬件,软件和系统性的创新、渠道和运维体系的建设、营销观念和手段的革新……等等。

    在实现大屏企业竞争力核心的转型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抛弃原有的竞争力,而是对原有竞争力的重构、对不同竞争力元素依赖程度的再排序。这一过程是缓慢进行的,是必然出现的,但也不是会自然发生的事情。这种调整是大屏产业同仁在明确行业发展规律和方向的基础上,主动做出的调整,更是领先者得以树立更大竞争优势的过程。在这一切转变之前,最关键的一点则是明白:技术已经不再是大屏行业最核心的驱动力。虽然技术的力量依然强大,但是更多的竞争元素齐参与的综合较量的时代已经到来。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