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CES2014:微创新PK性能过剩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4-01-07 作者:萧萧

    2014年1月6日,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又一次展开了对全球消费电子界的巡礼。虽然展会上依然有INTEL或者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而且异常活跃,但是展会中真正能够带给人们“关于明天的启迪”的产品却已经几乎没有了!

    上图是zol对索尼某款手机产品的“现场发布会文字直播”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到,这款产品最被重视的改进居然是“存储容量提升到32G”,这等毫无技术含量的“参数变化”。类似的产品进步更包括本届展会的重头戏:4K和8K的彩电产品。这些产品除了在像素密度上增加了很多以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显示技术层面的提升——对于五六十寸的液晶显示产品,不用说4K,制造出16K的产品都不是难事。但是,问题在于,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么高的分辨率吗?

    对于类似的产品进步,舆论结果是“微创新成为了CES2014的主流”。这个结论很不错,将没有根本性的创新,美化成了“微创新”。一个新概念让“负面”舆情成为了“正面”。

    但是,藏在微创新背后的根本规律确不会被人们简单忘记,那就是已经不再新颖的“性能相对过剩”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在05年之后,在intel为代表的CPU领域开始引入的。这一概念也是解释最近8年间,半导体计算、存储和显示领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规律。

    甚至,即便是平板显示,已经出现OLED这类代替LCD液晶产品的“新革命技术”的领域,分析界也不忘记“性能过剩”所能带来的产业影响。因为,仅仅从“性能体验”的提升角度看,OLED没有任何能代替LCD的理由。超薄、节能这类特性是二者公有的属性。至于OLED出色的色彩和对比度性能,则要付出整体寿命缩短的代价。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产业分析结论,日系和台系面板企业对OLED才保持了今日的“谨慎”。

    “相对性能”过剩已经是CES展会最大的看点:半导体、显示、PC、手机、数码影像,以及其他的科技小玩意,很少有哪个能够跳的出这一根本规律。看看液晶之父夏普的展品,每一个都似曾相识,甚至和两年前、三年前的概念没有任何显著差异。Intel的产品也不比夏普的进步速度高多少。——微创新是现象,相对性能过剩是本质的全球电子消费产品市场格局已经形成。

    在相对性能过剩的消费电子市场,全球产业的竞争规律也在转变:成本竞争代替技术领先竞争、产业链竞争代替技术领先竞争、追赶者和领先者的技术差距,市场差距成缩小趋势。

    对此如果需要举例说明,笔者可以提供一下三个方面的案例。第一,中兴和华为的手机ARM CPU正在逐渐成为各自高端手机的一个选择。而在此前,欧美韩台企业则垄断这一市场。全球最后入场的大尺寸平板显示面板企业华星光电,已经指定OLED量产规划,这一进度甚至快于此前的领导者:日本同行。就在CES2014展会开始之前不久,上海一家名为海鸥的企业,推出了自己的旗舰DC——这个领域是日系电子企业最后的堡垒,现在中国企业也已经开始“挖墙脚”了。

    类似于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全球消费电子领域技术的相对性能过剩、技术进步和替代速度的下降,为后来者、追赶者提供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这一规律下,全球半导体制造的中心已经开始由欧美日,向韩中转移;全球显示产业的领头羊从日系转换为韩系,中国大陆地区也在强势崛起;全球半导体设计的新中心:中国设计基地正在形成,甚至成为了一种国家产业升级的战略(如紫光收购上海展讯)……

    这是产业的高端层面,在产业的低端层面,消费电子的制造领域,早已经是大陆企业的天下。即便是数年前日本企业还独占鳌头的彩电产品,现在索尼、东芝这样的巨头也不得不依赖于台湾和大陆地区的代工产能,夏普更是失掉了日本显示界最为骄傲的液晶十代线一半的产能控制权,等离子大王松下则在彻底关闭等离子产品线的不归路上。

    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制造与设计格局的重构,是消费电子核心技术相对性能过剩条件下,竞争元素多元化、成本竞争激烈化的必然结果。CES展会上那些被冠以“微创新”的产品,就是这一过程的最好见证者,同时也会带领全球消费者更为明确的看清全球消费电子设计和制造产业转型、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