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MTK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芯片商,加上奇美、中华映管的液晶模组工厂分别落户南海、深圳,同时一大批方案设计公司的出现也给山寨电视的配套完善提供了条件。对这些山寨企业来说,花上几万到几十万元就能购买到一条平板组装线,一些小厂只花上几千元就组装了一条平板生产线。而一些小作坊更是几把螺丝刀就开始生产,做加工的工人也不需要进行专业训练。组装工艺简单,一个普通的工人在一天之内就能学会组装液晶电视。
品牌和山寨的区别?
老孟表示,目前做得比较大的OEM厂商如惠科、康冠等厂商主要采用MTK的方案,他们的产品主要出口,同时也给创维这样的品牌厂商做代工。其中深圳惠科电子是一家成功由山寨转型上岸的平板电视制造企业,2006年产值曾达到20亿元。而对于一些中小的山寨厂商来说,出货量大多在1~2K/月左右,他们倾向于采用价格更低的Mstar16和48方案,这也是目前山寨企业用得最主流的电视方案。“屏的价格降得很快,2010年42英寸屏就要3000多,现在跌到1800了,这让大尺寸屏的门槛降低了不少。”至于液晶屏,这些中小企业基本上无法接触到原厂或大的代理商。他们大多通过一些炒货商从香港拿货。“基本没有走正规渠道的,原厂估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清华同方,长虹等众多品牌,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设计能力,但也会通过一些方案设计公司采购解码板卡和电源板,自行完成整机的组装和品牌销售。主要是由于同样的拿到台湾原厂提供的完善的TurnKey方案设计,根本没有太多的个性研发空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至于是品牌自行设计加工出来的解码板和方案设计公司山寨化加工的标准解码板又有什么区别呢。”知名博主左强认为,大家都是用的一样的屏和主板,采购的同样的模组和机壳,到底品牌和山寨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高端产品可能有些差异,低端产品基本没有区别。”
目前来看,同类型产品山寨和品牌电视之间相差的利润大概在500元左右,相比手机行业,这个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从构成行业山寨化的必要条件来看,一个是要有利润空间,一个是要有市场需求,一个是要有成熟方案,目前来看这几点电视产业似乎都已具备。不过在缺乏创新和技术含量的情况下,山寨液晶电视行业似乎在重蹈手机行业的覆辙,整机厂沦为搬运工,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苹果、联想等IT厂商进军智能电视领域,表明这个市场仍将大有可为。” 老孟认为,随着智能电视的迅速发展,山寨智能电视的出现是迟早的事,到时候产业格局将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不过左强对此却并不乐观,他认为智能电视跟智能手机不同,这个领域将会受到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的限制,而山寨企业则很难获得这些资源。
笔者认为,山寨液晶电视并非没有出路,不妨借鉴山寨手机的成长方式——“农村包围城市”,内地的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其实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与城市消费者相比,不少地区的农村消费者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家电下乡的多少实惠,所谓的补贴其实被渠道商用各种名目扣减了。山寨企业如果能够深耕内地农村渠道,做好售后服务,一定大有可为。